王范鎮張氏文化(二)
王范鎮西大街張氏家族
王西村張氏
一、張家胡同,又名戲院胡同。張家胡同張氏家族,有三個支派。
1.張家胡同張合盛家族
張家胡同在王范鎮西大街路北,為南北方向。以陜州張茅鎮南嶺背后張氏家族遷此較早,聚族而居,繁衍生息,該胡同張氏家族人數較多,故名張家胡同。解放后在張家胡同建有一個戲院,又名戲園胡同。
張家胡同張合盛家族居住在張家胡同東側和西側。
王范鎮張家胡同張氏家族
王范鎮張家胡同
本支張氏家族祖居陜州張茅鎮南嶺背后村。
張氏始祖邦乾公,傳二世祖內實公,繼傳三世長祖從周公,次祖繼周公,三祖學周公,兄弟三人,分為三門。
清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二世祖張內實攜三子外出謀生來王范鎮經商,遷居于王范西北隅張家胡同,其地在王范鎮西大街路北。本支張氏遷入定居較早,因故該胡同命名為張家胡同。張氏家族在胡同東側有一孔大院,西側有四孔大院,均為兩進院落。張家還有車馬院及生意門面房。
二世祖內實公性行淑筠,交接誠摯,農離并理,家基奠鼎后,值年景升平,三世老大從周公懷念原籍,思鄉心切,在老家有田產,需要回去經營,意欲返鄉,便同二弟三弟商量。老二繼周公、老三學周公想留在王范經商,不愿回去。老大對老二說:“三弟年齡尚小,需要照顧我回老家,路途遙遠,來往不便,我把三弟托付給你,讓三弟跟著你,以后三弟長大了,你負責給他成個家,彼此都有個照應。”
老大從周公返回陜縣張茅鄉南嶺背后村立祖,傳至第六世,后繼無人。陜縣長門后繼乏人,復來至此,商措繼承事宜,合族同意,由全公返回原籍,繼承長門香煙。陜縣張茅鄉南嶺背后村張氏家族,今傳至17世,200余人。
張氏先祖老二繼周公、老三學周公定居王范張家胡同以來,分為二門、三門。二門祖塋在西寨溝村南,三門祖塋在王范鎮北門外。本支張氏家族世居張家胡同,耕讀傳家,聚族而居,繁衍生息,今傳十六世,260余人。
張氏人物:
民國六年《洛寧縣志》卷四 人物志
張合盛,王范人,勤儉持家,年八十歲卒。
張廷治:長水鎮縫衣口村人。
張廷治像
張廷治先祖祖居王范鎮張家胡同。祖父張石頭,早年亡故。1900年,張廷治祖母呂氏攜兒子10世張德寶遷居長水鎮縫衣口村。德寶傳三子,廷儒,廷治,廷棟。
張廷儒子張天虎,于1971年12月遷回王范鎮張家胡同。
張廷治全家合影
第二排右一為張廷治,右二為張廷治大哥張廷儒,右三為張廷治父親張德寶,右四為張廷治母親。
1991年《洛寧縣志》卷八 人物志
張廷治
張廷治,長水鄉縫衣口村人。生于1917年。1937年參加革命。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排長、連長、總隊作戰參謀、旅作戰股長、團長、師參謀長、師長等職。離休居洛陽14干休所。張早在學生時代就多次參加抵制日貨斗爭。
1935年為反對漢奸殷汝耕所謂“華北五省自治”的賣國行徑,曾臥軌要求南下請愿。1937年赴太原考人薄一波創辦的軍政訓練班。同年7月,參加“山西青年抗日決死隊”,在晉東北五臺山地區對日作戰。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輾轉各地,歷經各大戰役,屢建功績。百團大戰中左臂負傷致殘。
1991年《洛寧縣志》卷八 人物志 革命烈士名錄
張挺棟,王范回族鎮人。生于1929年,中國海軍1109部隊飛行大隊大隊長。1957年8月,犧牲于渤海灣。
張氏人物故事
暗渡陳倉,張廷治智取匪首
1950年5月,中國人民解放軍某團副團長張廷治,在云南華坪、永勝縣一帶剿匪,運用“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謀略,成功地將土匪從山野地引出來加以殲滅。
在麗江地區的山林中,分散窩藏著大大小小的股匪。解放軍因初到此不熟悉地形,很難搜剿。負責此地一帶剿匪的張廷治,與麗江軍分區基干團政治處主任徐振康合計,必須用計將土匪引出來,才好消滅。
5月6日上午,張、徐二人各帶一部分兵力分兩路從華坪縣城出發,一路奔向永勝、華坪兩縣交界處,直襲土匪黃士林的老巢阿畢黑;另一部沿拉畢河北上,直插匪巢,這一部署和行動,有意無意地“泄漏”給了土匪的耳目。于是,隱藏在華坪縣城內的地主、惡霸、特務等興高采烈,四處送信,陷藏于野地的土匪們企圖回城,趁縣城空虛打掉縣人民政府。
土匪黃士林的主力果然中計,紛紛殺豬宰羊,大吃大喝,準備竄回縣城大抓一把。當解放軍的兩支部隊進到一定地域后,乘夜暗秘密返回。不出所料,解放軍在華坪縣城附近抓住了土匪黃士林的主力,經1個多小時的激戰,基本將敵消滅,匪首黃士林也被抓獲,干凈利落地打了一個殲滅戰。
此役規模雖不大,但計策之妙令人欽慕。特別是對付那些熟悉地形、地物、心狠手毒、分散游擊的慣匪,此計堪稱上策。
權威出處:《謀略珍囊錄·上》天津人民出版社門巋;王榮先,李兆超,庫桂生等。
2.張家胡同張金榜家族:
本支張氏家族居住在張家胡同。張氏家族祖居懷慶府河陽縣(今孟州)大槐樹鎮雷家疙瘩村。1940年,張金榜率領二子張孟河、張孟洛兄弟兩人,由黃河北河陽縣來王范鎮,經商定居于此。張家在王范街開設皮麻行生意。張氏家族今傳五代,26戶,103人。
3.張家胡同張振基家族:
本支張氏家族居住在王范鎮西大街北側張家胡同。本支張氏為塢東張氏家族四門中原村張氏支派后裔。
張氏始祖諱進,配衛氏,明朝后期遷居塢東村立祖。生三子,天敖、天場、天覺。
天場傳三世,士彥、士英、士俊
傳至四世時,我振、我信、我文、我志,分為四門。四世先祖我志公遷居中原村立祖,為中原村張氏四門支祖。
明代時四門祖張我志,自塢東村遷居中原村西頭,張氏家族在這里聚族而居。中原村中大路到此,拐了個彎,因張氏家族世居于此,故名張家灣。傳至清代道光年間,張氏先祖張振基,因經商自中原村張家灣,遷居于王范鎮張家胡同,后裔在此繁衍生息,自成體系。張家胡同有張家大院一孔,為五進院落,五節頭四合院。
張振基在王范鎮開辦有 “天昶德過載行”,就是貨棧,經營貨物收發存放周轉業務,“天昶德”為其生意字號。張振基為塢東張氏十一世孫,清道光咸豐年間人,聰明睿智,踏實實干,頭腦靈活,善于經營,生意興隆,子孫昌盛。
張振基傳四子,有十二孫,二十二曾孫。長子是文庠生,長子、次子名字失考;三子張玉堂;四子張玉璠,清朝武庠生。在眾多孫子中,最為知名者四人,張熹平、張熹壽、張熹儒、張熹靜。民國六年《洛寧縣志》均有記載。
張熹平,大清宣統三年河南高等學校畢業。清光緒三十三年永寧縣成立勸學所。民國元年舉任張熹平為勸學所長。
張熹壽,清宣統三年河南高等巡警學校畢業。
張熹儒,民國元年河南中學校畢業。
張熹靜。
張振基曾孫輩中,有黃埔生兩人。張寶剛、張寶俊均畢業于中央陸軍軍官學校。
張寶剛,名景蒼,(1920年-1972年)洛寧王范鎮天昶德,王范人。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本校第十六期(1938年10月至1940年12月25日)學員。畢業后任職不詳。
張寶俊,中央陸軍軍官學校7分校(西安分校)第十六期(1938年8月至1941年4月12日)第十三總隊學員。畢業后任職于軍統局及西北王胡宗南部。
張林森,張玉璠的孫子,歷任四川省工業廳宣教處處長。
本支張氏家族后裔30余戶,120余人。主要分布于洛寧王范鎮,河南商丘市、陜西省西安市、寶雞市,山西省太原市、四川省成都市、新疆地區、深圳市、北京市等地也有張氏后裔分布。
二、張家胡同西側張結實家族
本支張氏居住在王范鎮西大街北側張家胡同西側臨街。
本支張氏為磨溝張氏后裔。張氏始祖張玉,遷居磨溝村立祖。張玉傳二子張有平、張有良,兄弟二人,分為兩門。二門張有良傳至第九代張結實。
磨溝張氏第九代張結實,磨溝村人,在磨溝河上游有一盤水磨子,水磨子在張家門外溝西山神廟下河邊。
民國時期,張結實來王范鎮西大街開設賣面商鋪,后遷居王范街張家胡同西側。今傳五代,現有1戶,7人。
三、王范鎮西門里路北姚家胡同張書光家族
本支張氏居住在王范鎮西門里路北姚家胡同。
本支張氏為磨溝張氏后裔。
張氏始祖張玉,遷居磨溝村立祖。張玉傳二子:張有平、張有良,兄弟二人分為兩門。二門張有良傳至第十代張書光。
民國初年,磨溝張氏二門后裔第十世張書光因謀生到王范鎮,在西門里姚家胡同定居。今傳5代,現有8戶,35人。
磨溝張氏家族
本支張氏始祖張玉遷居磨溝立祖。張玉傳二子:張有平、張有良,兄弟二人分為兩門。張氏后裔分布于磨溝村、王西村、張家坑等處。迄今傳15代,110戶,750人。磨溝本支張氏祖塋在洛寧老城東關村北石婆廟北原。
作者簡介:張澤武,洛寧縣陳吳鄉新寨村人,2003年,發起并成功組織成立了洛寧縣姓氏文化研究會,擔任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一職,2006年參與組織籌備成立洛陽市姓氏文化研究會,任副秘書長。2017年被推舉為洛寧縣姓氏文化研究會會長。2024年8月再次當選為洛寧縣姓氏文化研究會會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