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陳堯明
30年前(1995—1997年),我曾經在宜興工作過兩年半,這期間我曾去過周鐵鎮。當時去的原由有二:一是想看看傳說有1800多年孫權母親栽的銀杏樹,據說很壯觀,一到秋天,滿地的黃金甲;二是想去了解我的精神導師孫冶方的引路人,張效良的生平事跡。張效良周鐵人,1923年曾在無錫縣立第一高小任教,他是孫冶方政治上的啟蒙老師,也可以說他是我們無錫共產黨組織第一黨支部的引路人。
據當地的鄉親介紹,以前周鐵有竺山,海拔五十多米,與無錫馬山隔湖相望。“竺山浮湖上,望之若峨眉”。由于時代的局限,“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當地竺山經過一度時期的開采,已移為平地,成為荒蕪之地。宜興人還有“金張渚、銀湖?”之說,但30年前,我所看到的到處是坑坑洼洼的路面,灰蒙蒙的空氣,一輛輛滿載著石頭的拖拉機,開起來“突突突”地響,噪音十分震耳,絲亳沒有“金和銀”的感受。
30年后,我又來到了周鐵,入住了宜興大有秋,使我無不感到驚奇。大有秋項目仿佛是神來之筆,化腐朽為神奇,點石成金,巧奪天工,再造了竺山勝境,并且達到了極致。
大有秋是一個詩意棲居的地方。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曾說“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是人類共同的生活向往。“大有秋”本身就是一個充滿詩意的名字,他的出處是宜興籍唐代詩人蔣防。蔣防曾受無錫籍著名詩人李紳的推薦入朝為官,他曾作詩《秋稼如云》,其中講到:“肆目如云處,三田大有秋”,展現出一片繁榮、富足的畫面,表達了人們對豐收的喜悅和對美好生活的期盼。
蔣捷是宋末四大家之一,周鐵人,在詞學史上享有較高的地位,其《竹山詞》對后世如清代的詞派產生過深遠的影響。蔣捷在南宋覆滅之后,義不仕元,選擇隱居竺山,堅守民族氣節,以詩詞自娛,不隨波逐流,在歷史上成為江南士人具有風骨的典范。
蔣捷一生作過許多著名的詩詞,(《宋詞三百首》其中有他的三首)大有秋項目選擇蔣捷廣為流傳的八首詞,精選富有意境、容易引發共鳴的詞語進行打造命名,使人漫步其中,能一步一景,仿佛穿越了時空,生活在蔣捷的詩情畫意之中。
心留閣:居于竺山的山頂,面朝太湖,是濕地的靈魂建筑。心留,意出蔣捷詞《梅花引·荊溪阻雪白》:“白鷗問我泊孤舟,是身留,是心留?心若留時,何事鎖眉頭?”我曾登臨“心留閣”,上面有一副楹聯:
八百里湖水在望,漁唱鷗飛,大有秋色;
千余年吳越入懷,櫻紅蕉綠,盡沐春光。
眺望遠方,湖光山色,盡收眼底。楹聯寫的氣度非凡,把項目的定位,蔣捷的名句,串聯在一起。
心留閣旁,三條瀑布直流瀉下,夾帶著風聲水聲,使整個竺山十分靈動。
聽雨廊:出自蔣捷最經典的一首詞《虞美人·聽雨》,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斷雁叫西風。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聽雨廊與心留閣緊密相連,和諧對襯。傍晚時分,我用手機的夜景模式拍攝,看上去十分壯觀。聽雨廊最佳是下雨之時,靜坐在廊的中央,聆聽那雨水順屋檐落下嘀嗒嘀嗒的聲響,想起少年、壯年、晚年不同時期的心境,仿佛瞬間與詞人渾為了一體。
鷗鷺臺:鷗鷺是蔣捷詩詞中應用較多的意向,有成語“鷗鷺忘機”,比喻淡泊隱居,不以世事為懷。人們在這里,可以忘掉生活中的雜事,能夠放松地生活。
雁影廊:矗立在湖岸線上,氣勢恢宏。鷗鷺大雁環湖低飛,倒影水波對影悠然,一番秋色景象。取意于蔣捷的詞“雁落影,西窗斜月。”
晚煙青:取之于蔣捷《少年游·楓林紅透晚煙青》“楓林紅透晚煙青,客思滿鷗汀”。采用宋代的建筑簡約風格,于自然一體,立于濕地之上。水面上一朵朵的睡蓮含苞待放,仿佛再現了莫奈筆下的風景。幾條錦鯉游弋于水底,面對如此美景,無不讓人心生感念。
大有秋是一個心靈皈依的地方。大有秋又稱為大拈花灣,它與靈山勝境、小拈花灣等融為一體,是靈山集團開發的又一個充滿禪意的作品。拈花灣的含義主要源于佛教的典故,其名源自“佛祖拈花一笑,迦葉悟道”的禪林佳話。公元前七世紀,靈山法會佛祖拈花示眾,摩柯迦葉微微一笑,以心傳心的禪宗就此開始傳承。拈花灣是人的心靈度假勝地,是一個可以讓人忘卻塵世煩惱,放松身心,享受寧靜美好的地方。它被定位為“東方禪意生活樂士,世界心靈度假花園”。
與大有秋緊密相聯有一個古剎福善寺。據傳,福善寺開山祖師為唐代寶林和尚。唐昭宗景福元年(892年),他駐錫福善寺,大興禪風,奠定基礎。經過唐宋元明清歷代,信徒遍及江浙沿海諸地。清幽的竺山,脫俗的福善寺,也成為歷代文人墨客歸隱士子的棲身之處。在宋朝,蔣捷與福善寺結下不解之緣,為其增光添彩。蔣捷在寺內創作了許多不朽的詩詞,與寺內的主持是生死之交,去世后就葬在了福善寺的西側山坡上。
福善寺飛檐斗拱間,訴說著歲月的滄桑;紅墻黛瓦中,散發著濃厚的歷史韻味。寺內裊裊的梵音,仿佛有一種神奇的魅力,能讓人頓時心生寧靜。
大有秋還請中國著名的設計大師董功,設計建造了竺山息壤酒店。息壤之名出自《山海經》,是繁衍生命、生生不息的沃土。取其文化內核以休憩放松,心靈療愈為特色,將自然生態與現代舒適完美融合,為賓客提供一處心靈的棲息地和生活的療養所。在酒店的天井,一只大蝸牛的雕塑十分顯眼,它告訴人們,在社會激烈競爭的面前,我們要學會慢生活,以休養生息。
大有秋是一個回歸自然的地方。整個大有秋是一座大公園,一個天然氧吧,被稱為宛如世外桃源般的文旅勝地。清晨,我們沿著湖岸的長堤散步,壯闊的太湖風光一望無際。天氣晴好時,陽光灑在湖面上,宛如無數細碎的金子在跳躍;起霧時,湖面則被蒙上一層薄紗,遠處的船只若隱若現,似蓬萊仙境般的縹緲。清新的湖風撲面而來,能驅散心中所有的陰霾。最美人間四月天,整個大有秋,晚櫻、山茶、杜鵑、月季、菖蒲、鳶尾花競相綻放,芭蕉經過寒冬也透出了一片嫩綠,一串串的小紅櫻桃已掛在了樹上。鷗鷺在飛翔,鳥兒在歌唱,水面上的野鴨在游蕩,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傍晚時分,聽取蛙聲一片,成群的小喜鵲在心留閣的高處樹上互訴衷腸。遼闊的天空,群星燦爛,皎潔的月光灑向人間,夜色是如此的爛漫。
大有秋所建的“流光塔”,在夜間會變幻不同的五顏六色。它是座玻璃流光塔,是竺山的標志建筑,有著歸家返航的燈塔之意。流光,取自于蔣捷著名的詞句:“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蔣捷也被稱為竹山先生、櫻桃先生)雖月色如流光,但光塔的燈照能直抵心間,向每一位來大有秋的人指引光亮,越過黑暗,照亮心靈,回歸自然。
大有秋是一個品質生活的地方。大有秋項目奉行獨特的“三全之養”理念,“全時、全齡、全周期,心靈調養、生命保養、生活康養”的核心,打造一個符合不同的時間段、不同的年齡段,不同生命周期的康養文旅目的地,涵蓋了從心靈到生命的全方位調養和保養。打造大健康產業園區,健康旅居社區,為居住者提供全程式健康服務。大有秋項目堅持文旅大健康深度融合,智慧康養社區建設,自然與文化的完美結合,以及多樣化的康養體驗活動,成功打造了長三角首個美好心靈度假目的地,為居住客戶提供了全方位、高品質的康養文旅新體驗。
由于大有秋的品牌效應,吸引了來自北京、上海、南京、無錫等地高素質的人群。大有秋項目的管理是精英管理,為居住者提供全方位的悉心服務。平時經常組織一些有利身心健康的活動,密切了鄰里的關系。鄰里之間經常交流,互相關照,其樂融融。改變了城市樓宇“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狀態。只要居住者有需求,管理團隊都能提供上門服務、周到服務,甚至免費服務。生活在大有秋,真幸福!美哉,大有秋!
本文圖片均由作者提供
作者簡介
陳堯明,文化學者,無錫市江南文化研究會會長,《江南文化》雜志常務副主編,原無錫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市社科聯主席。
關于江南文化播報
江南文化播報是一個關注江南,講述江南,播報江南的公眾號,文章部分來自江南文化研究會主辦的《江南文化》雜志。歡迎廣大作者惠賜大作,以文會友,歡迎關注傳播。投稿信箱:jiangnanwenhua001@163.com
點擊公眾號名片關注我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