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耐人尋味的職場現象正在浮現: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重新返聘被裁掉的員工。
企業們各有各的算盤:
有的在裁員時"手起刀落"太過決絕,事后才發現裁到了大動脈,不得不緊急補救;有的因行業回暖,急于召回熟手,重啟停滯項目。
更有精明者,將返聘包裝成更隱蔽的“降本手段”,通過降薪返聘、工齡清零、反復裁員等手段,不斷試探打工人的底線。
當雇傭關系從合作走向精明算計,面對前公司遞出的返聘橄欖枝,是該順勢而為,還是借機拿回一點主動權?
社交媒體上,相關討論熱度不減。接受返聘意味著尊嚴的妥協,拒絕則要面對生存的壓力,更令人憂慮的是,在完成階段性工作后,是否會再次面臨被裁的風險?
被裁之后,到底要不要吃“回頭草”?
我們與三位經歷過“被裁又被返聘”的職場人聊了聊。他們談及被裁后的創傷,在漫長的自我懷疑中將返聘視作遲來的價值確認;以及如何在動蕩中有意布局,最終讓公司拋出更優厚的返聘條件。
以下,是他們的講述。
返聘不僅不漲薪,公司還要求我退還之前的賠償金,工齡清零。
前公司是蘇州一家成立14年的老牌地產代運營企業,老板名下還有多家公司,從規模看曾是行業里的 “穩妥選項”。
大四時,我進入這家公司實習。當時市場上大多數實習崗位薪資只有3000元,而他們開出了3500元。轉正后,我的薪資漲到了5500元,加上領導和善、團隊氛圍融洽,作為人生第一份工作,我整體是滿意的。
工作一年后,地產行業開始下行,整個行業都進入了寒冬期。
裁員隨之而來。前兩輪公司裁掉的多是年齡偏大、能力平平的老員工,或者是銷售崗人員。沒有項目,銷售自然也沒事可做。
我負責市場調研,屬于業務前期的核心部門。當時我們部門已經從最初的規模縮減到僅剩3人,如果再裁員,正常業務可能難以開展。我的工作能力又比較強,所以壓根沒想到自己會被裁。
直到那個毫無征兆的周五。老板突然宣布第三輪裁員,名單里竟有我。我完全沒料到,就在前兩天,領導還給我安排了一個新項目,轉眼就讓我走人。
我當時既委屈又憤怒,但最讓我寒心的是,直屬領導的態度。
直屬領導是我的同校直系學長,平時與我私交不錯。對于我被裁這件事,他全程保持沉默。他沒有提前提醒我,也沒有為我爭取,仿佛我們之間的交情從未存在過。
前公司與QQ溝通返聘條件
后續的賠償談判更顯荒誕。本來我想著拿到賠償金走人,也不多做糾纏。
但老板起初不想給賠償金,我堅持必須按法定“N+1”執行。我的態度很明確:
要么按法律規定給足賠償,要么就走勞動仲裁。
如果公司想在高校校招中維持形象,最好不要逼我把這件事掛到校園墻上。我直言不諱。
畢竟,我有的是時間周旋,而公司顯然不想節外生枝。老板當時還計劃裁掉部分高管,要是 “克扣賠償金”這件事傳出去,那些跟隨老板十幾年的老員工很可能率先發難。
這場拉鋸持續了一周,最終公司妥協了。可能老板也覺得沒必要為了一萬多塊賠償金和一個應屆生較勁。不過后來聽說,一些工齡較長的員工只拿到了”N”的賠償。
當時拿到這筆錢時,我滿腹委屈,現在回頭來想想,這不是人生第一桶金嗎?
社交平臺上,關于被裁后返聘要不要回去的討論
被裁大約半個月后,公司又打電話來問我,有項目要啟動,問我愿不愿意回來。
這通電話讓我既好氣又好笑——公司把我當猴耍嗎?我半開玩笑地問HR:”老板當初是喝醉了裁我,現在酒醒了?”HR當時委婉表示,可能是"之前誤解了老板的意思"。
我本考慮過借機談判漲薪,同時尋找新機會。但接下來的發展讓我大開眼界。
兩天后,HR提出返聘條件是:工齡清零、退還賠償金,且薪資維持原樣。
聽到這些要求時,我一度懷疑自己聽錯了。這哪里是返聘?分明是赤裸裸的欺負人。我當即回絕:”就算餓死街頭,我也不會回去的。”
后來我花了半個月時間,成功找到第二份工作,薪資直接漲了40%。最解氣的是,那家公司半年后就徹底倒閉了。
QQ在前公司的工位
經歷這些事之后,我對職場的看法徹底變了。以前就是個天真的應屆生,被狠狠上了一課。
現在,我不僅學會了在被裁員時如何爭取合理賠償,更掌握了勞動仲裁的完整流程和談判技巧。
如今面試求職時,我都會主動問一句“最近公司人員流動怎么樣?”會了解公司目前的業務體量和資金狀況,判斷它是否能穩定運行下去。現在這份工作,我也經常半開玩笑地問領導:”咱們公司應該能撐得住吧?”
我的維權意識,最初是刷社交平臺學來的。有人會把自己被裁、被坑的經歷發出來,我就會搜關鍵詞、翻評論。評論區經常會有律師出來科普處理方式,看多了,自然也有了大致的判斷力。
如果遇到比較復雜的情況,可以花100元約一次線上法律咨詢。律師會告訴你需要掌握哪些信息,如何搜集證據、如何推進維權流程,清晰又實用。
一二百元的咨詢費,可能換回上萬元的合理賠償,我想大家都能算明白這筆賬。這比吃啞巴虧強太多了。
我從不把所謂的“職場安全感”寄托在公司身上。對我來說,真正的安全感來源于自己的能力。
這幾年下來,我手里已經積累了不少能拿得出手的成果,它們足以讓我在職場里站得住腳。
至于被裁之后要不要回去,每個人情況不同。但我個人的想法是:但凡還有一點退路,狗都不吃回頭草。
收到原公司的返聘邀請時,就像吃了一顆不合時宜的糖。
被裁兩個月后,直屬領導忽然發來微信。“小金,最近找到新工作了嗎?我們有個新項目,客戶點名想要你來跟,說喜歡你之前寫的文案調性。”
那一刻,兩個月以來壓抑的情緒,好像突然找到了一個出口。看吧,我是很有價值的,我心里暗想。
回想起被裁那天,我正在寫一版母嬰產品文案。正琢磨著措辭,HR 突然叫我去一趟會議室。
走進去的一刻,我隱約就有種不好的預感。HR語氣溫和,甚至帶著點“盡量不讓你難堪”的小心翼翼。她告訴我,公司正在進行組織架構調整,因為預算緊張,要精簡團隊,幾個項目組也會合并。
這一輪要裁掉10個人,我是其中之一。
我當時整個人愣住了。說實話,我能理解行業的不景氣。廣告這幾年確實不太好過,客戶縮預算、撤項目的情況越來越多。甲方內部都裁得差不多了,我們這些乙方自然也跟著吃緊。
但我真的沒想到,我會被裁掉。
《集體降職》
碩士畢業后,我進入了這家公司,一做就是快三年。工作內容是創意組里的文案,日常就是接brief、出文案、跟客戶改稿。
我一向做事細致,出稿效率也快,從來沒遲到早退,也不混水摸魚。甚至在前不久,有個項目因為時間緊,我熬了兩個大夜寫文案,最后客戶非常滿意那個項目。
HR講完補償方案,是按正常N+1走。我們組裁掉了2個人,直屬領導也沒對我多說什么,只說是上面的意思。新的大領導剛上任三個月,這輪裁員,大概是他“優化結構”的第一刀。
我有點好學生慣有的執念:我明明完成了所有考卷,為什么被打了不及格?
從小到大,我都是“別人家的小孩”。
讀書時學習很好。我一直覺得,努力就能考高分,就代表我很優秀。在應試教育這條路,我一直走得比較順。
但面對裁員這種沒有標準答案的東西,我非常無措。
被裁之后的那段時間,我回了趟老家。爸媽是那種老一輩人,對“被辭退”這事特別敏感,在他們眼里,“被公司開掉”大概等同于犯了什么天大的錯誤。我既得安撫他們,又得掩飾自己的沮喪。
《集體降職》
被裁第二周,我開始陷入嚴重的自我懷疑,我把裁員當作是對我個人價值的否認。
為什么是我?為什么不裁別人?是不是我創意不夠好?是不是我不夠會來事?是不是我沒有”網感”?不是在開會時發言太慢了?是不是我太老實了?
我陷入了內耗。我不是那種喜歡主動爭取的人。
頭腦風暴會議上,我經常是最后一個發言,往往這時重點已經被瓜分完畢。有次熬夜寫了一份方案,提案時,組長對著領導們說成是團隊的思路,我不好意思當著領導們的面直接說,這完全是我想的。
被裁后很長一段時間,我還和前同事保持著聯系,偷偷關注著項目的進展情況。
聽前同事說,我走后,公司立馬花低價招了一個應屆畢業生。那個合作多次的甲方果然對接洽得不太順,文案風格換了人,味兒就變了。客戶各種不滿意。
說實話,我心里有一點暗爽。
小金收到前領導的返聘邀請
直屬領導后來找我,“我們覺得你對這些項目熟悉,確實不容易找到合適的替代者,所以想問問你要不要再回公司幫忙。”
這家公司是我畢業后的第一份工作,三年時間,從青澀到嫻熟,我幾乎是看著自己在這里成長的。可也是這家公司,毫無征兆地說裁就裁,把我推入“谷底”。
我心里清楚,如果這次回來,等項目一結束,我可能再一次被"優化"。但說實話,那句"確實找不到合適的替代者",對當時的我來說,是一份遲來的肯定。
思索再三,我還是拒絕了公司的返聘邀請,提出以外包的形式合作,按項目結算。
以前每個月拿20K,還要跟進好幾個項目;現在做一個項目,也是20K。時間更自由了,心態也不一樣了。不用每天朝九晚九坐班,不用無休止地熬夜改稿。
后來聽說,公司沒有給那個接替我位置的新人轉正。她也很慘,沒人給她時間,也沒人真正等她成長。
我邊做前公司的項目,邊繼續找工作。被裁半年后,我入職了一家創意策略工作室,規模不大,節奏不算輕松,但氛圍出奇地好。
開頭腦風暴會的時候,大家圍坐一圈,咖啡隨手一放,有想法就說。說得好,大家笑著補充;說得不那么好,也沒人冷場或者嘲諷。更重要的是,這里不需要時刻搶話,也不需要演出“自己很聰明”的樣子。
現在回頭看,被裁這種事太常見了,不必把它和能力綁定。職場上千萬不要過度內耗,不必一味反思自己,要學會指責他人。
被前公司返聘,其實是我沒想到的事。
大學畢業后,我先在一家小型文旅公司做項目助理,熬了兩年,積累了一些基礎經驗。后來跳槽到現在的公司,正式開始做文旅項目策劃,一干就是三年。
這三年不算特別出彩,但也沒犯過大錯。我就是那種中規中矩、偶有小亮點的普通員工。期間換過一次直屬領導,熬過幾輪組織調整,整體還算平穩。
2022年,整個文旅行業進入寒冬,大項目幾乎全部停擺。公司開始大調整時,直屬領導私下提醒我:”如果想穩妥點,可以自己先找好后路。"我心里明白,這是讓我做好心理準備。
很快,HR找我談話。流程走得很規范,N+1的補償一分不少。沒有拖延,沒有扯皮。雖然有些遺憾,但公司這些年待我不薄,離職也算體面。
離職那天,領導說:“公司業績好了之后,咱們還有機會再共事。”我心里想著,這大概是場面話吧。
電視劇《年會不能停》
剛離開時,我也急著找工作。但當時文旅行業實在太冷清,投出去的簡歷基本石沉大海。很多公司都在削減開支,更多的是等待市場回暖。
于是,我決定給自己放個假。
那段時間,我徹底進入了所謂的“躺平”狀態。大概有三個月,我過得非常輕松,白天睡到自然醒,偶爾去散步,晚上看看書,喝喝茶。家里做果樹苗生意,我也順手幫著打理下。
雖然心里有些焦慮,但更多的是一種久違的放松感。
閑著也是閑著,我開始重新學英語。中國人就是這樣,迷茫時不是想考編就是想學語言。但說實話,我性格里缺點執著,考編這種事,大概也難成氣候。
離職后,我沒有斷了和前同事、領導的聯系。朋友圈點贊、評論,逢年過節發祝福。我還保持著發朋友圈的習慣,分享運動、讀書、做飯、英語打卡的日常,偶爾轉發一些行業相關的公眾號文章,盡量維持一個積極向上的人設。
《我的丈夫工作無能》
離開老東家大概快一年。去年某天,領導突然打電話問我,“有沒有興趣回來看看?我們要推新項目,缺熟手。”
文旅行業回暖了,我幾乎沒猶豫,就答應了。
薪資還按原標準,不用退賠償金,相當于拿著賠償金放了個長假后,又回到了正軌,有種天上掉餡餅的喜悅。
現在,回公司快一年了,整體感覺不錯。薪資漲了,幾乎翻倍。因為離職后堅持學英語,后來公司做海外推廣時,第一個想到的人就是我,還讓我負責項目。
說實話,我覺得自己很幸運。
我見過、聽說過太多因為裁員不歡而散的例子。當飯碗突然被拿走,誰能保持絕對理性?但如果不是涉及原則性問題,我更愿意選擇體面離場。
職場上,塑造人設很重要,一定要給自己“留后路”。
公司為什么會返聘我?在需要用人時,過去那些節日問候、朋友圈互動,看似微不足道,卻能在關鍵時刻成為重建信任的橋梁,讓我比那些斷聯的人多了一份可以調用的熟悉感和信任感。
如果一定要總結一點職場經驗,大概就是——在職場多刷新自己的動態,保持適度存在感;焦慮迷茫時,多學點技能總沒錯;定期更新簡歷,做到未雨綢繆,應對職場不確定性。
只要步子不停,心態不垮,生活怎么都能過下去。
注:除標注外,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