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既然那么會偷,要不要把“不要臉”也申遺一下?
餃子,在中國人心中,不僅僅是一種食物,更是一種團圓、幸福的象征。
但就在前段時間,韓國又“作精”了,韓國企業試圖為餃子申請專利,將這一中華民族的文化符號據為己有。
小小的餃子,竟成為國際文化交鋒的焦點,一邊是韓國企業試圖用現代科技手段搶占文化符號,另一邊是中國民眾自發的文化保衛行動,捍衛著千年傳承的飲食文化。
那么,這場文化反擊戰究竟如何?
文化戰略與利益訴求
韓國這個國家,真的喜歡做一件事:“搶”,韓國頻繁將其他國家文化(尤其是中國文化)據為己有。
韓國將文化視為經濟支柱,推行"文化立國"戰略,但其本土文化資源貧瘠,難以支撐這一目標,因此通過剽竊他國文化元素進行包裝,聲稱自己是文化起源國,以此搶占國際市場
諸如端午節被韓國申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江陵端午祭,拔河被韓國聯合越南、柬埔寨、菲律賓以“拔河比賽和儀式”名義申遺成功。
儒家書院被韓國申請為《世界遺產名錄》新儒學書院,泡菜被韓國以“腌制辛奇文化”名義申遺,并將中文名改為“辛奇”以區分中國泡菜,除此之外,韓國甚至還想偷中醫、武俠等等。
而韓國這次申請餃子專利,也并非偶然發生的,而是經過精心準備的。
韓國CJ第一制糖公司旗下的速凍餃子品牌“必品閣”于2023年2月24日向美國專利商標局提交了“餃子外觀設計專利”申請,并于2025年4月8日獲批。
該專利限定餃子的具體特征為:底部平坦、頂部隆起的半圓形面皮,14至16道順時針螺旋褶皺,并附有毫米級精度的3D建模圖和照片。
面對如此,中國網友們坐不住了,有網友表示,我那手有傷的朋友都比你包的餃子好,這不僅是對“必品閣”餃子制作技術的質疑,也反映了大家對韓國文化推廣方式的一種嘲諷態度。
還有人表示,中國餃子的文化價值遠遠不止餃子皮上的褶皺數量,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南北不同的地域都有不同的餃子風味和特色。
隨隨便便說幾個都能秒殺他們,東北的酸菜豬肉餃子、山東的鲅魚水餃、陜西的酸湯水餃、四川的紅油抄手、廣東的水晶蝦餃等等。
在我國,餃子烹飪的方式也有很多,煮、蒸、煎、炸等等都展現了中國飲食文化的傳承和創新。
如果說餃子的起源,最早則可以追溯到中國的春秋時期,山東滕州也曾出土最早的餃子實物證據。
而餃子在我國有很多歷史典故,其中流傳最廣的莫過于張仲景的“祛寒嬌耳湯”,相傳張仲景從長沙做太守回到家鄉南陽后,正值寒風大雪。
回到家鄉后,張仲景發現鄉親們在寒風中被凍得瑟瑟發抖,尤其是很多人的耳朵都因為冷而凍得紅腫。
為此,張仲景決定在家起鍋,并選用上好的羊肉、辣椒和驅寒藥材一起放置在鍋中燒制,并包在面皮里。
他將這一個個面皮捏成耳朵的形狀,這便是餃子的前身,而老百姓們喝過之后,全身瞬間被溫暖包裹,寒冷也被驅散了,因為這天是冬至,所以流傳下冬至吃餃子不凍耳朵的習俗。
中國餃子的制作方法多樣,褶皺數量和形狀因地域和家庭習慣而異,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韓國想用一個簡單的專利,就想抹殺掉中國餃子的豐富多樣性,這種做法背后明顯是為了搶占市場、獲得經濟利益,甚至爭奪文化代表權。
餃子根在中國
面對韓國的行為,中國民眾自發組織了一場大規模的文化保衛行動,一些超市里來自韓國的餃子被清理下架,全國各地的消費者則開始大量購買國產餃子。
網絡上,大家也通過各種方式表達不滿和調侃,希望以此來捍衛中國傳統文化,中國的餃子企業也在努力保護和傳承傳統文化。
這場聲勢浩大的文化保衛行動,充分體現了中國人民對傳統文化深沉的熱愛和珍視,也表達了大家對任何形式文化侵犯的堅決反對,彰顯了對文化主權的堅定維護。
中國不僅僅是文化的傳承者,更是文化的創造者和定義者,我們正在積極推動文化標準的建立,讓世界聽到中國的聲音,看到中國的文化自信。
參考資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