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們,看這金燦燦的枇杷,果肉飽滿、入口化渣,鄉村振興需要您的支持!”隨著主播們熱情洋溢的解說,來自大涼山深處的普格縣彝家村寨枇杷,正通過直播平臺跨越山海、奔向消費者。4月26日,四川華新現代職業學院數字經濟學院15名學子組成的4支直播團隊,在四川開放大學駐普格縣鄉村振興工作組支持下,開啟了為期三天的“云端助農”行動。直播間首播2小時銷售額就突破5000元,單日總銷售額超3萬元。
數字賦能:課堂知識轉化為助農實踐
直播助農期間,在普格縣普基鎮新農村3000畝枇杷園里,學生們搭建起直播間,熟練運用虛擬背景、多機位切換等技術,生動呈現出大涼山彝鄉生態枇杷的生長環境。在實時跳動的物流地圖上,密集的光點映照出“數字經濟+特色農業”融合的成效。四川華新現代職業學院數字經濟學院副院長劉毅表示,此次助農直播實踐不僅檢驗了《直播電商運營》《農產品供應鏈》等課程的教學成果,更讓學生們深刻體會到數字技術對鄉村振興的推動作用。
品牌打造:從地域特產到網紅爆款
針對普格縣枇杷長期存在“酒香也怕巷子深”的營銷困局,華新職院師生團隊提前三個月赴普格縣調研,開始了品牌策劃。通過設計“陽光金果”視覺標識、制作彝家果園采摘短視頻、開發具有彝家風格的小包裝,使得普基鎮新農村生態枇杷在直播間極具粉絲吸引力。直播間還特別設置了“助農公益榜”,每成交10單即解鎖彝族文化互動,傳播大涼山的彝家民族文化,將“普基鎮金枇杷”打造成了網紅爆款。
產教融合:構建長效助農機制
在直播的同時,為培養當地直播助農人才,助力打造“季節爆款+常年特產”的直播矩陣,華新職院與普格縣商務經濟合作和外事局共同舉辦了為期3天的“鄉村振興 村村有主播”公益培訓班,來自普格縣各鄉鎮的30余名“新農人”參加了培訓。華新職院師生團隊從零開始、手把手地給村民傳授鄉村土特產短視頻拍攝與剪輯技巧。這種“人才駐村、技術支農”的模式,正為涼山州特色農產品走出大山開辟數字化新通道。
在直播間此起彼伏的“已拍”“支持”彈幕中,古老的彝家村寨與新時代的數字經濟碰撞出絢爛火花。當快遞車載滿新鮮的枇杷駛出群山時,四川華新現代職業學院師生們也交出了一份“把育人寫在大地上”的生動答卷。(圖/文 四川華新現代職業學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