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環球時報報道,前不久,日本自民黨干事長森山裕率領日中友好議員聯盟的跨黨派代表團訪華,這既是其繼今年1月之后再次訪華,也是其出任日中友好議員聯盟會長之后的首次訪華。據日本《產經新聞》報道,森山裕在記者會上談及中日關系時說,“為了減少兩國的課題和懸而未決的問題,增加合作與協作,日中雙方共同努力是很重要的。”他表明了將與中方展開討論的想法,還說“期待議員聯盟的訪華能為(改善)兩國關系帶來具體進展。”
特朗普(資料圖)
這一密集動作引發日本主流媒體高度關注。《產經新聞》直言“執政黨要員在短時間內相繼訪華的情況并不常見”,而《日本經濟新聞》則將其定義為“罕見的外交節奏調整”。數據顯示,自2025年1月石破茂政府重啟中日執政黨交流機制以來,日本已有超過20名執政黨議員訪華,涉及經貿、安全、文化等多領域對話,頻次較2024年同期增長近300%。因為2024年全球供應鏈動蕩疊加中美競爭升級,日本對華出口額同比下降8.2%,其中半導體設備、汽車零部件等核心產業受創嚴重。
另外,自特朗普上臺以來,“美國優先”成了他的口頭禪,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政策之一便是對外國商品加征高額關稅。尤其是汽車、鋼鐵和鋁制品,特朗普的意思很明確:這些東西外國人少往美國賣,想賣就得多掏錢。日本,作為美國的老盟友,這回也沒能幸免。談判桌上,美國要求日本不僅要接受高額關稅,還要承擔更多駐日美軍的費用。為了保護美國本土制造業,他對進口的鋼鐵和鋁制品分別加征25%和10%的關稅,還額外提出了所謂的“懲罰稅”。日本對此自然不滿。
特朗普(資料圖)
日方測算顯示,僅汽車關稅就將導致日本每年損失13萬億日元,相當于全國鐵路系統十年的建設預算。更令東京焦慮的是,美國正將半導體、稀土等戰略物資納入談判,試圖切斷日本與中國的供應鏈聯系。而美方提出的農產品開放清單,直指日本政治禁區——大米、牛肉等敏感品類,恰是自民黨農村票倉的命脈所在。難怪日本農協發出警告:接受美方條件,等于親手摧毀百年農業根基。所以當美國財長貝森特宣稱“貿易必須服務國家安全”時,日本的反制策略已悄然啟動。
專家指出,這種高層互動頻率在近年實屬少見,特別是在美國不斷施壓盟友與中國"脫鉤"的敏感時期。東京方面顯然在小心翼翼地走鋼絲——既要應付華盛頓的政治壓力,又舍不得放棄中國這個最大貿易伙伴。值得玩味的是,兩位訪華政要的身份組合。自民黨干事長森山裕代表著執政黨的務實派,而公明黨黨首齊藤鐵夫則素有"親華"標簽。這種"組合拳"式的安排,恰似日本對華政策的微縮景觀:在安全領域緊跟美國步伐的同時,經濟上又不得不向中國市場靠攏。
石破茂(資料圖)
而且日本《朝日新聞》發布的一項全國民調結果顯示,超七成受訪對象不相信“美國會在緊急情況下真正保護日本”。與此前同類調查相比,這一比例顯著上升。此外,針對“日本外交是否應追隨美國意向”的提問,68%的受訪者主張日本應盡可能實現外交自主。民調還顯示,54%的受訪者認為“美國民主制度已難以作為他國的榜樣”。《朝日新聞》分析說,特朗普政府強調“美國優先”,這一政策導向進一步加劇了日本社會對美國的不信任感。
日本與美國的關系正在經歷重要的轉型。從冷戰時期的軍事同盟到今天的經濟與外交合作,雖然兩國關系在許多領域依然密切,但這種關系的基礎正在發生悄然變化。日本越來越意識到,美國并非永遠可以依賴的伙伴,尤其是在面對中國日益強大的經濟和軍事影響力時,如何在美國與中國之間保持戰略平衡,成為日本外交的新課題。更重要的是,日本必須為未來的全球安全挑戰做好準備,尋求多邊合作與區域安全機制,以保證國家利益的最大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