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漢漢口文化體育中心的漢繡工作室里,絲線翻飛,彩綢輕舞,國家級非遺項目漢繡市級代表性傳承人90后王煒佳,用她的獨特方式將荊楚大地的千年文脈繡進一針一線中。作為任氏家中漢繡的第六代,她以青春為支點,在傳統與現代的坐標間,勾勒出非遺傳承的嶄新圖景。
青春的色彩,漢繡的斑斕
“外公總說,漢繡的一針一線都藏著老祖宗的智慧,不能丟。”這份叮囑,成為她與漢繡緣分的起點。
精美漢繡制成的戲曲宮裝服飾
被擺放在工作室最醒目的位置
“每一次突破,都像是在與百年前的繡娘對話。”王煒佳說,這份跨越時空的共鳴,讓她在傳承之路上愈發堅定。
主持人瑞雪(左) 王煒佳(右)
“楚人崇火尚鳳,漢繡中鳳凰的造型多以夸張的線條勾勒,尾羽用金線鋪陳,盡顯荊楚大地的雄渾氣魄。”在王煒佳眼中,漢繡是荊楚文化最鮮活的注腳。
漢繡各類針法展示作品展示
漢繡的針法包括平針繡、摻針繡、
打籽繡、盤金繡、鎖針繡等多種技法, 各具特色
“與蘇繡的婉約、湘繡的寫實不同,漢繡用色濃烈大膽,針法自由奔放,這正是湖北人豪爽大氣性格的寫照。”
正在繡制的麒麟在五彩絲線的交織下逐漸煥發光彩
在王煒佳看來,青春的色彩如同漢繡的斑斕,每一種顏色、每一根絲線都承載著夢想與希望。身為湖北人的她,將荊楚大地的豪爽大氣融入到這一針一線里。
一針一線承載千年風華,
漢繡技藝再現馬山一號墓出土的龍鳳虎紋復制品
傳承人,就是支點
為了讓更多人讀懂漢繡的文化密碼,王煒佳與母親耗時數年,走遍湖北各地收集老繡片,整理出近百種漢繡針法圖譜。
《漢繡藝術》是一部
系統研究漢繡這一荊楚刺繡明珠的專業著作
漢繡作品圖片
再現了從古至今漢繡的輝煌歷程
“有些針法已失傳,我們家幾代人的整理記錄,才將很多傳統紋樣和漢繡技藝‘搶救了’下來。”
最終出版的《漢繡藝術》,不僅填補了漢繡理論研究的空白,更成為無數初學者的“百科全書”。
絲線在巧手的操作下跳躍于織物之上
2015年,王煒佳走進武漢市第一聾啞學校的漢繡課堂,開啟傳承之旅。面對聽障學生,她結合手語、視覺、觸感的特點,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方法,目前已有近300名聾啞學生從她的課堂走出。還有一位安靜的女孩喜歡上了漢繡,如今已成長為工作室出色的繡娘。
任煒漢繡工作室全景
我的坐標在傳統與現代中間
“傳承不是復刻,而是讓傳統活在當下。”
王煒佳帶領團隊大膽創新,將漢繡與現代設計結合。她們推出的“漢繡潮包”系列,把傳統鳳紋、云紋融入時尚手袋,在電商平臺一經上線便售罄;與動漫IP聯名的漢繡周邊,更吸引了大量年輕粉絲。
與經典游戲《貪吃蛇》合作的漢繡形象作品
漢繡文創的撲克牌
漢繡文創記事本
王煒佳和團隊開發的漢繡VR數字展館,讓年輕人用手機掃描繡品就能看見針法分解;與高校合作的“漢繡基因庫”,將千年紋樣轉化為數字模塊供自由創作。
武漢漢繡數字展館
榮譽證書
“傳承不是復刻,而是讓傳統活在當下。”
“我希望有一天,漢繡不僅是博物館里的展品,更是融入生活的時尚符號。”
睿正在接受采訪的王煒佳
五四青年節,不設限的青春,“青春榜樣”王煒佳——要讓自己成為支點。傳承與創新完全可以齊頭并進,保持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并勇于將現代元素融入其中,從而開辟出一條獨具特色的發展道路。
愿每一位年輕人都能找到屬于自己的青春坐標,勇敢追夢,成就非凡。
期待這位年輕的“針尖上的藝術家”能帶給我們更多的驚喜與啟示。
記者:孫成、黃瑞雪
攝影:袁崧頔
包裝:陳琬玉
制作:余佼妮
編輯:王漢斌、林剛、吳宇峰
新媒體編輯:思雨
編審:吳宇峰、馬里
監制:趙延琦
策劃:蔡梅
出品:劉立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