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青海頻道
馬可欣
清晨的陽光透過青海省西寧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民族特色非遺工坊的木窗,灑在繡娘王曉青手中的繡品上。絲線在指尖翻飛,針腳細密如織,王曉青正在一片片雪白透亮、薄如蟬翼的樹葉上飛針走線。
繡娘王曉青手中的葉脈繡作品。人民網 馬可欣攝
“‘葉脈繡’很有講究,力度拿捏得要到位,我還得多練練。”王曉青全神貫注。“以前在外打工,一年掙不到幾個錢還顧不上家,現在守著炕頭學手藝,每月能賺三四千元,日子紅火多了!”她抬頭笑了笑,手中的針線未停。
2022年底,在江蘇省南京市雨花臺區的對口支援下,大通縣民族特色非遺工坊成立。工坊以“創新能力+個性化輔導”的培訓方式,讓專業繡娘從零開始對想學習刺繡技藝的婦女進行技術培訓。
工坊內的各色繡品。人民網 馬可欣攝
“我們不僅教針法,還教設計、直播賣貨!”工坊生產管理負責人楊秀清介紹。今年53歲的繡娘李世蓮便是受益者之一,從零基礎學徒到可以獨立接訂單,她借助網絡直播將繡品賣到上海、云南等地。“一年來訂單多的時候,能掙一萬多元。”李世蓮說。
李世蓮正在鉆研新產品。人民網 馬可欣攝
“我們工坊已帶動全縣近300名婦女就業,年人均增收5000元,這里也成為了游客的熱門打卡點。”楊秀清表示。
在工坊內,可以看到多元的刺繡產品吸引了不少游客駐足。楊秀清告訴來訪者,工坊還與江蘇蘇繡名家合作,引入現代設計理念,將傳統紋樣與時尚元素結合,開發出30余款文創產品。
游客正在工坊內挑選繡品。人民網 馬可欣攝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我們要讓年輕人看到,傳統手藝也能‘潮’起來。”楊秀清表示,未來工坊將深化“文化+人才+產業”模式,培育更多手工藝人才,讓刺繡成為連接過去與未來、鄉土與世界的橋梁。
曾是家庭主婦的刁順蓮,如今和工坊的其他繡娘們共同承接著高端訂單,“我們的繡品賣到了全國各地,姐妹們都說,這針線比鋤頭還‘金貴’!”
繡娘們正忙著手頭的針線活。人民網 馬可欣攝
夕陽西下,工坊內的交談聲仍未停歇。繡娘們手中的絲線,正將高原的純粹與浪漫,繡進每一件作品,也繡出一條錦繡之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