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末的江淮丘陵,春風裹著泥土的芬芳掠過田間地頭,飽滿的油菜籽在暖陽下悄然灌漿。
4月26日,我再次踏上鳳陽的土地,參加滁州市第二屆大明文化旅游季“大明文化走廊”采風行,其中行程之一是狼巷迷谷,這也是我與它的重逢之旅。
與二十年前同行者多為年長者不同,這一次身旁皆是面龐鮮亮的年輕博主達人,大明漢服與航拍飛機錯落成趣,為古老的迷谷注入了青春的氣息。
猶記得初遇狼巷迷谷時,青澀的我跟在前輩身后,巖壁間的“狼喉”窄巷尚顯寬綽。聽他們調侃“瘦子專屬通道”,那時只覺石隙間漏下的光斑如影,卻未曾窺見光陰的重量。
時光在此折疊,當我再次穿過同一道石縫,瘦削的身軀竟比當年更顯從容。
迷谷深處,“瘦人谷”的巖縫依舊僅容側身,我卻無需再屏息收腹。在伸手援助同伴的瞬間,猛然驚覺:當年那個需要被前輩拽著衣角的新人,已然成為了他人的依靠。
巷道里岔道縱橫,稍不留意便會誤入歧途,正如人生路上充滿未知與挑戰。
我們小心翼翼地辨識路標,在所謂正確與錯誤的交替中摸索前行,偶爾也會因判斷失誤而折返,卻從未停下腳步。
很慶幸,天從無絕人之路,即便人到中年,依然還有試錯的機會,何需悲觀?
我們最終還是走過了重重迷茫,從那猛然出現的出口走出。回首望去,我才真正懂得:所謂成長,不過是把他人眼中的絕路走成自己的通途。
那些曾令人畏縮的逼仄巖隙,終會在歲月打磨中,化作丈量生命寬度的標尺。
忽然憶起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窮途不哭”的堅韌,原來大明風骨與當代文旅,早在這方巖窟中完成了隔世對話。
其實,狼巷迷谷從不曾改變,變的只是穿行其間從青年漸成中年的我們——從需要庇護的幼狼,長成了能為后來者鐫刻路標的頭狼。
而這場迷谷之旅讓我深刻意識到:旅游的意義,遠不止于觀賞自然風光,更是為我們提供一個與自我對話的空間、一種心靈的深度釋放。
在文旅融合發展的當下,狼巷迷谷給予我們珍貴的啟示:真正的融合不是文化與旅游的簡單拼湊,而是讓文化基因不自覺地滲透到旅游體驗的每一處細節。
文化為旅游賦予靈魂與深度,而旅游則成為文化傳播的鮮活載體。
作為一個旅者,如果您希望找到這樣一個地方,那么鳳陽的狼巷迷谷無疑是很好的選擇,它值得我們一去再去,去感悟每次的不同。
在這里,我們在石縫間觸摸歲月痕跡,在歧路中學會抉擇,在相互扶持里感受溫度,實際上是在旅途中探尋生命的意義。
它讓我們在迷失中找到方向,在困境中覓得希望。
希望未來能有更多的人走進狼巷迷谷,感受這份大自然與歷史共同饋贈的美好,在這里,遇見更好的自己。
來源:話說天長
主辦:滁州市文化和旅游局
編輯:張榮蓉,初審:賁方舟
復審:嚴 慧,終審:高 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