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基輔郵報》報道,烏克蘭軍隊再次對位于布良斯克的克里姆尼-EL電子廠發動了自殺式無人機襲擊,當地媒體宣稱聽到了10到15次爆炸聲,具體情況暫時還不清楚。
克里姆尼-EL電子廠為俄羅斯國防部提供包括芯片在內的大量微電子設備,戰前90%的產品直接出售給俄羅斯國防部以及相關軍工企業,隨著俄烏全面戰爭爆發,來自俄羅斯國防部的訂單大增,產能增加,產品被廣泛應用到包括雷達、導彈、飛機和電子戰設備的軍用裝備上,也因此,該廠不斷遭到烏軍遠程打擊。
在之前的文章里就說過了,在遵守不故意攻擊平民和民用基礎設施等前提下,烏軍應該打擊能直接影響到戰爭的俄羅斯目標,不管是人還是設施,克里姆尼-EL電子廠就符合這一標準。
不過,從烏軍連續攻擊來看,僅用自殺式無人機攻擊還不夠,自殺式無人機的戰斗部只有幾十千克,遠遠不如巡航導彈的幾百千克,考慮到俄羅斯境內防空的實際情況,到處都是漏洞,甚至很多地區根本就沒有防空保護,烏克蘭發展價格相對更便宜一些的巡航導彈是完全可行的。
當然,考慮到烏克蘭軍工業在過去幾十年里的快速衰退,要想重新制造巡航導彈,還需要獲得來自支持者的幫助,包括資金、技術和零部件等。
這里需要提一下俄羅斯的巡航導彈,盡管相比“伊斯坎德爾-M”和KN-23等型號的彈道導彈,俄軍發射的各類亞音速巡航導彈很容易被攔截,甚至可以說只要被探測到大概率就會被擊落,但依然取得了不少戰果,尤其是在打擊烏克蘭能源基礎設施的時候。
而俄羅斯軍工業也根據俄軍的反饋和戰場實際情況,對巡航導彈做出了改進,諸如戰略轟炸機發射的KH-101巡航導彈,盡管這種導彈早已被證實并不具備隱身能力,屢屢被擊落,但俄羅斯軍工業依然進行了一些看起來技術含量不高卻可圈可點的改進,諸如以減少燃料攜帶量縮小射程的代價,大幅增加戰斗部,加強破壞力。
就個人而言,我是堅決反對這場戰爭的,但俄羅斯軍工業和俄羅斯軍隊,確實在這場戰爭中有一些搶眼表現,這一點無法否認,就以KH-101巡航導彈的改進來說,其官標射程為有不同數據,4000公里甚至5600公里,即便這些數據注水嚴重,減少一半也有2000公里,在打擊烏克蘭境內目標時,這個射程依然完全足夠,通過縮小射程來增加戰斗部重量,提高破壞效果,完全可以稱得上根據實際戰場情況進行的成功改進。
在這場戰爭中,俄烏雙方都互相學習對方的新武器新戰術,在巡航導彈這方面,烏克蘭及其支持者同樣可以學習俄羅斯,烏軍繳獲了不少墜毀的KH-101等巡航導彈,有些相當完整,不僅可以從中找到那些外國制造的零部件、了解這些導彈的飛行特性進而提高攔截率,同樣可以進行逆向仿制或者說山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