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整體社會來說,人工智能尚且屬于一個非常嶄新的領域,這也意味著暫時還沒有完整的體系教育進入高校;但在科技領域來講,這項技術已經較為成熟,達到了擁科技反哺教育的程度。為了滿足社會對高科技人才的需求,各個高校也著力引企業入校園,將最真實的行業動態與前沿知識帶給學生。
在近年來高校深化產教融合的浪潮中,北京印刷學院信息工程學院憑借其獨特的辦學理念與扎實的實踐育人體系,逐漸成為行業龍頭企業尋求合作的優先選擇。該學院邀請用友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座談交流經驗,其與用友共建產教協同創新中心的案例也頗具代表性:企業將智能工廠、工業大腦等生產一線的技術案例轉化為教學資源,學院則依托自身科研力量為企業提供技術優化方案。
這種雙向賦能模式不僅讓教師團隊接觸最鮮活的產業動態,更使學生獲得“真刀真槍”的實踐機會。正如機器人大賽參賽學生需要攻克機器人遞送物品的精準控制難題,這些源自真實場景的挑戰倒逼學生將課堂知識與工程實踐深度融合,形成“發現問題—拆解問題—解決問題”的閉環能力。
這也助推該學院師生在第十一屆華北五省大學生機器人大賽中再度斬獲兩項二等獎,讓外界看到的獎杯背后的技術實力,以及學院如何通過精準定位與資源整合,為人才培養搭建起貫通產業需求的橋梁。
作為以智能科學與技術為核心的專業院系,信息工程學院的吸引力首先源于其“產教融合”的基因。學院將專業建設視為動態對接產業的“傳感器”,例如機器人賽事設置直接呼應制造業智能化升級需求,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課程內容實時跟蹤工業互聯網、AIoT等前沿技術演變。
這種“產業需要什么,課堂就教什么”的靈活機制,使得企業能夠清晰看到合作價值——學院培養的學生不是紙上談兵的“理論派”,而是帶著解決真實場景問題的思維進入職場。用友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企業主動尋求合作,正是看中這種教育與產業“同頻共振”的特質。
對于學生實踐能力的鍛造,學院建立起貫穿四年的遞進式培養體系。從低年級的基礎實驗到高年級的綜合性項目,從課內創新工坊到校外企業實訓基地,實踐教學占比超過40%的課程設置確保每個學生積累足夠“實戰經驗”。而覆蓋服務機器人、智能制造等領域的學科競賽,則成為檢驗學習成果的“試金石”。
在學生在華北五省機器人大賽這類高水平賽事中與清華、北航等名校同臺競技時,他們展現除了技術方案創新性,以及項目落地實施所需的團隊協作、成本控制等綜合素養。這些經歷也是就業市場上的“硬通貨”,多家智能制造企業反饋,獲獎學生在設備調試、系統集成等崗位中展現出更快的問題處理能力。
當人工智能浪潮重構產業格局時,北京印刷學院信息工程學院的探索通過深度產教融合構建起技術迭代與人才成長的共生系統。學院能夠吸引龍頭企業,培養能快速適應技術變革、為企業創造價值的工程師苗子。隨著更多校企合作項目落地,這種“入學即入行”的培養模式將持續釋放紅利,幫助學生在新興領域獲得理想的成長。
關注“一千零一個志愿”,獲取更多關于大學的原創解讀、最新最全的大學招生信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