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烏蘭察布4月30日電 題:內蒙古邊境草原牧民身邊的“金融風險管家”
作者 奧藍
時至4月底,內蒙古各地草原正處于休牧狀態。為保證牛羊口糧,幾乎每戶牧民都儲備了大量飼草料。牧民賽吉日呼就是其中之一。他告訴記者,從去年冬天至今,他為200余只羊的飼草料花費已破10萬元。“其中一大半靠貸款。”
賽吉日呼的家在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四子王旗腦木更蘇木哈沙圖嘎查,這里地處中蒙邊境,目之所及皆是茫茫戈壁草原。如今,當地像他這樣以貸款來保證牧業生產的牧戶還有不少。
因為社會的發展、市場需求的增加、牧區現代化理念的推行、對草原生態的日益重視等原因,內蒙古草原牧民的放牧方式正在發生著變化。為了提高生活質量,增加收入來源,越來越多的牧民正在從靠天吃飯的傳統游牧,變為如今少養精養、春季休牧、半舍飼半放牧的生產方式,有些還嘗試起了生態旅游。產業轉型需要一定的資金投入,而牧民往往缺乏足夠的資金來支持這些項目。
圖為四子王旗當地一牧戶家的羊群。奧藍 攝
連日來,記者在四子王旗草原上采訪發現,幾乎每一個牧民的手機微信里都有一名“金融管家”——來自當地農村信用社的客戶經理。他們常年奔走在草原上,提供一對一服務,被稱為“最熟悉牧民家底的人”。
樊星宇從業3年,是內蒙古農村信用社四子王旗聯社江岸信用社的一名客戶經理,負責腦木更蘇木4313.48平方公里、212戶牧民的貸款業務。他告訴記者,其實牧民貸款服務早在20世紀50年代信用社成立之初就有,數十年來貸款金額和目的的變化,也能看出草原生活方式的改變。
“最初時,牧民會為了翻新房屋、孩子上學等貸款數百、數千元。如今,大多數是為了儲備飼草料、購買牲畜、基礎設施建設等生產消費。比如,每年冬春季節動輒數萬元甚至數十萬的飼草料款,如果沒有貸款,對大部分牧民而言都是沉重的負擔。”江岸信用社主任張永強解釋說。
圖為四子王旗當地一牧民家外景。奧藍 攝
張永強每年有1/3的辦公場景都在牧民家。他告訴記者,在地廣人稀的草原牧區做金融服務,坐辦公室是不行的。只有走進牧戶家、親眼看見、仔細溝通和核實,才能真正了解實際情況,定制合適的金融產品。“我們是四子王旗當地唯一一家營業網點鄉鎮蘇木全覆蓋的金融服務機構,最初就是以馬背銀行的形式扶持農牧民擺脫生活困境,背包精神、馬背精神是我們的傳承。”
“牧民最大的財富是牲畜,但這些以前并不能算作貸款抵押物。為此,我們推出‘活畜抵押貸’,通過對牛羊等活畜進行抵質押監管,從而保證牧業生產的進行。”張永強告訴記者,這項服務自2022年推出以來,一直很受歡迎。
圖為四子王旗牧民正在辦理貸款業務。奧藍 攝
在如今的牧業生產過程中,貸款還是應對歉收之年的“保護傘”。之前連續兩年,四子王旗牧區遭遇旱災,且牛羊市場價格持續走低,當地養殖戶生產經營遇到了困難。為此,聯社針對邊境干旱地區特別制定了支持養殖戶紓困解難方案,通過利率優惠、延長貸款期限等措施,助力農牧養殖戶走出階段性困境。據統計,當地已向受災區域累計發放貸款7140萬元。
59歲的牧民烏日格木勒住在烏蘭席熱嘎查,有牛馬羊等牲畜200余頭(只)。他告訴記者,聯社提供的貸款幫了他的大忙,以前碰到困境只能降價處理牛羊,“現在我有了更好的選擇。”(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