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充分發揮重大項目經濟發展“主引擎”作用,近日,成都市聚焦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構建,發布《成都市基礎設施項目機會清單》和《成都市產業化項目機會清單》(以下簡稱“《機會清單》”),共匯集重大項目617個,涵蓋項目建設運營、產業協作配套、企業(項目)招引等十大類別,包括909條供需信息,總投資規模3630.8億元。
《機會清單》顯示,現代農業項目79個、現代服務業項目223個、先進制造業項目90個、市政和交通基礎設施項目145個、民生社會事業項目62個、生態環保、水利及能源基礎設施項目18個。
供需雙方精準匹配
為項目實施多方賦能
每條供需信息均涵蓋項目名稱、所屬產業園區、項目內容、建設地點、項目類別、需求類別、聯系方式等信息,方便社會各界精準對接與高效匹配。
作為《機會清單》項目的一個代表,以成都高新區AI創新中心為例,該項目向廣大創新企業“拋”出合作“橄欖枝”,誠招人工智能、衛星互聯網、IC設計、智能車載產業鏈上下游重點企業入駐。對城市而言,隨著AI領域創新項目落地運營,為成都發展人工智能重點產業鏈吸引更多“新成員”入“圈”,有助于筑牢新質生產力根基。
除了城市新區外,成都中心城區、縣市新城也通過《機會清單》展現謀劃經濟工作的開放姿態,邀請廣大市場主體參與城市建設。這份《機會清單》還凸顯了成都謀劃經濟工作的另一層深意,推動形成城市新區引領、中心城區支撐、縣市新城突破的區域一體化高質量發展新格局。例如,彭州市智能化影像設備研發生產項目希望尋求具有高端智能化影像設備研發、生產資質的公司開展合作;金堂縣中大型無人機整機及零部件研發制造項目的愿景是尋求有資質、資源、資金的公司參與項目建設。
無論是一座廠房、一條道路,還是一家醫院,一批事關“兩重”“兩新”“投資于人”的重大項目推進實施過程中,涉及園區、資金、人才、市場等多要素保障,一批《機會清單》的集中發布,正是通過供需雙方的精準匹配,為項目實施多方賦能。
打出“組合拳”
助力重大項目建設
發布《機會清單》,成都主動向市場主體“搭場景”“給機會”,以市場化手段助力重大項目建設運營。供需兩方實現精準對接后,如何保障重大項目建設?成都打出了一套“組合拳”。
在服務保障全市重大項目推進實施過程中,成都著力發揮項目引領示范作用,遴選100個規模大、難度高的重點項目由市領導牽頭高位推進。同時,成都優化招引促建流程管理,推動建立“前端招引、中端促建、后端問效”的全流程、全鏈條服務架構。
政策保障也成為“關鍵一招”。2月20日,《成都市支持保障重點項目的政策措施》印發,聚焦項目用地、資金、人才等關鍵要素,推出11條支持政策措施,促進資源要素、優惠扶持政策向重點項目聚集。
借助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成都持續迭代“重點項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智慧調度平臺”。據成都市發展改革委項目處介紹,平臺利用AI算法構建更加精準、高效、智慧的預警模型,一旦出現問題便通過“線上”+“線下”及時響應,實現多部門協調推進,這一智慧調度平臺將在全省范圍內進行推廣。
成都日報錦觀新聞 記者 劉泰山 審核 王宇 圖據 成都市發展改革委 編輯 曾雪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