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就在眼前,旅游消費問題成為公眾關注熱點。
近日,北京日報記者發布暗訪調查,指出違規出租車司機停車攬客,“套路”游客現象:一些司機拉上游客后,謊稱目的地交通管制,拉著游客去附近胡同乘坐黃包車,或是去吃“地道老北京”餐館,說辭一致,仿佛拿了相同“劇本”。
業內人士介紹,這些司機的行為行話叫“詐店”,“司機拉乘客上車后,推薦去消費的店或者景點,他們之間可能存在一些協議”。
司機“詐店”,滿口“地道”,實際上卻是在挖城市形象的墻腳。游客淪為了待價而沽的商品,而城市的旅游口碑成為了司機和商家失德行為的買單者。
需要注意的是,詐店等問題并非近來出現的“時疫”,而是積重難返的“頑疾”。
去年4月,重慶部分火鍋店與出租車被曝聯合宰客,火鍋店主通過返點的方式給司機報酬,重慶市市場監管局對多家火鍋店做出行政處罰,多部門集體約談相關餐飲主體、出租車公司以及部分出租車司機;去年6月,央視曝光“鼓浪嶼宰客一條龍”,對此廈門成立專項工作組進行整治排查。
每次相關事件被曝光,都引發廣泛爭議,當地有關部門都去“重拳出擊”,可這條灰色產業鏈為何還是屢斬不斷?
因為,以罰代管難以根治問題。輿情洶洶時雷厲風行,風頭一過就故態復萌,讓行業的亂象止于對個案的查處,選擇性無視日常監管失位、缺乏法條支撐執法等痛點、難點,這又怎能保證可以長效維護當地的形象與口碑、捍衛消費者的權益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