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為安徽只有臭鱖魚?格局給我往上提!安徽省內的南北差異能有多大?就這么說吧,從黃山到阜陽,明明省都沒有出,從方言到飲食習慣差異,比兩個國家的差異還要大。為什么會這樣呢?
安徽是我國南北差距最大的省,皖北、皖南、皖中,真的不像一家人,五里不同音十里不同俗這句話,在安徽算是具象化了。別的省都有自己的特色方言,比如四川話、河南話、廣東話,但是你聽說過安徽話嗎?
安徽語言分為中原官話、江淮官話、贛語、吳語還有徽語,有的地方明明是一個縣,只是隔了幾個鎮,彼此用方言溝通,居然都聽不懂對方在說啥。
很多人認為八大菜系之一的徽菜,就代表了安徽人的口味和飲食習慣,那你有沒有發現,安徽的簡稱是皖,并不是徽,徽菜真的能代表安徽人的飲食嗎?
其實徽菜,僅僅代表皖南地區的口味習慣,因為徽菜的來源并不是安徽,而是起源于南宋時期的徽州,也就是如今皖南一帶。皖北的口味習慣跟皖南截然不同,比如皖南的人吃豆腐腦要糖,皖北的人吃豆腐腦要加咸的醬汁,皖南喜歡吃米飯,皖北喜歡吃面食。
要解開安徽南北差異如此之大的謎團,還要從一張被河流劈開的地圖說起。
淮河和長江像兩把把利劍一樣,把安徽省劈成了三大塊,這三大塊之間,不僅陸地斷層,文化習俗也是斷層的。
淮河以北的文化基因,可以說是中原文化的翻版,阜陽、亳州人說話帶著河南腔,早上還喜歡喝胡辣湯,就連辦喪事吹嗩吶的習俗都是一樣的。黃河奪淮入海700年,這里既是洪水走廊,又是兵家必爭之地,皖北人的性格也是豪爽堅韌的,可以說,皖北的文化跟山河四省是同宗同族的,吃著饅頭、喝著稀飯,高興的時候還會哼上幾句豫劇,他們常常一中原人自居。
然后再說說長江以南,長江以南簡直是被大山封印的“桃花源”,山水交織出了詩情畫意的江南氣韻,是安徽最有文化氣息的地方。在南宋時期這里叫徽州,是徽派文化重要的發源地,黃山腳下的古村落里,有的老人依然說著,被稱為宋代漢語活化石的徽語。
為什么淮河和長江之間的皖中地區,要放在最后來說呢,因為相比于皖南和皖北的鮮明特色,皖中最為尷尬,簡直是四不像。
皖中方言以江淮官話為主,但是東部的滁州帶揚州腔,西部的六安夾帶湖北口音,合肥本地話被稱為“安徽普通話”,既沒有皖南徽語的古雅,也沒有皖北中原官話的豪邁。常常被省內其他地區笑話沒特色。
合肥的尷尬,不僅是方言的尷尬,合肥作為省會,北部的長分縣,在文化認同方面更偏向皖北,南部的巢湖更親近皖南。更尷尬的是,南北相隔不足百里的聯姻家庭,常常因為吃米還是吃面,爆發家庭戰爭,甚至衍生出了奇葩的“皖中家庭調解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