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上汽通用五菱
在智能電動時代,汽車產業從拼參數進入拼體系的深水區。
但技術的炫目并不能掩蓋一個核心問題:誰真正把用戶體驗當回事?又是誰,愿意從“人民需要什么”出發構建一整套通向未來的解決方案?
不久前,上汽通用五菱也公布了自己的技術品牌,這家“性價比代表”車企,一口氣發布四大核心技術,分別為:神煉電池、靈眸智駕、靈語座艙、靈犀動力。
相比其他品牌的技術炫技,它不是為了參與高端競爭的秀場,而是為了解決真實出行場景的難題。
只是問題來了:在行業卷參數、卷配置、卷發布會的今天,“卷技術普惠”是否也會淪為新一輪的表演?
電池安全同樣也是體系戰
神煉電池3.0最大的突破,并不是它的“五零安全”設計(0自燃、0進水、0泄漏、0擴散、0侵入),而是它將電池安全從單一防護變成一整套體系,包括了:材料選擇、電芯結構、熱管理邏輯、系統控制策略、驗證標準,層層遞進,處處封鎖風險。
“動力電池的‘不起火不爆炸’,不該等國標落地才行動。”正如上汽通用五菱技術中心智能平臺CTO邵杰在群訪中所說,神煉電池從1.0就以“實戰論安全”,每一代都圍繞用戶用車場景做極端驗證。
例如,它通過電芯多面五針刺、電池包熱箱200℃耐燒、重物沖擊測試、槍擊試驗等挑戰極限,還采用無線BMS、AI能量管理等提高系統冗余。甚至在快充大戰中,也強調“6C是平權極限,而非盲目堆倍率”,這比一味追求10C、15分鐘充滿的豪言稍顯克制。
但反過來看,如此大手筆的設計與制造,是否還能長期維持普惠定位也是個問題,像是無線BMS、相變復合材料、800V平臺……這技術如何保持產業鏈成本控制顯示是個商業上平衡的問題
智駕要普及,也要兜底安全
在發布會現場,五菱提出“智駕不是替你駕駛,而是護你周全”的邏輯。這句話是對L3幻想癥的一種反諷,也是對行業宣傳亂象的精準批判。
“我們從來沒有說做純視覺,我們是‘強感知、輕地圖、精算力’的技術路徑。”五菱智能架構高級技術官林智桂指出,靈眸智駕并非盲目追求激光雷達和高算力平臺,而是根據場景進行精準部署和冗余兜底。
靈眸智駕從兩段式端到端(寶駿云海)到可解釋模型(寶駿享境)再到生成式世界模型(旗艦版預告),一步步往“有解釋、有反饋、有學習能力”的智能系統演進。核心是讓用戶理解系統邊界,看到“它為什么這么開”。
“在我們看來,10萬元級智駕已經成了購車決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是可選項。”林智桂直言,智駕在這個價位段普及不可逆轉。但隨之而來的挑戰是:價格下探之后,車企有沒有足夠責任明確系統邊界?
在當前智駕降溫的背景下,五菱的思路是一種相對清醒的存在。但也有必要指出,在進階版仍未標配激光雷達的情況下,其城市NOA系統在極端場景下的表現也需要實測來驗證。
“務實又激進”的座艙AI
在ChatGPT“上車”、車企紛紛自研大模型的2025年,智能座艙成了繼智駕之后的又一兵家必爭之地。語音助手、車載大模型、全場景交互成為標配,仿佛不喊一嗓子“AI智艙”,就跟不上時代。
相比之下,上汽通用五菱此次發布的靈語座艙,則顯得格外“務實又激進”。
所謂務實,是它強調聽得懂中國話,支持八大方言、十二種口音,識別率超過95%。響應速度做到300毫秒級,誤喚醒率小于一天一次,還可以在車內多區域區分語音來源。
所謂激進,是它引入了靈語AI中樞大模型,調度14個智能體,進行語義拼接、智能調度、知識蒸餾,做到了全場景的AI助手。包括陪聊、百科、逗娃、訂餐、旅游等十大服務模塊。
據悉,靈語座艙將成為寶駿品牌全系標配。這是一種向上的產品策略,但同時也意味著:五菱要承擔起“培養用戶使用習慣”的責任,而不是堆完功能后讓AI淪為雞肋。
高轉速電驅的價值與誤解
從發動機革命到電驅之爭,新能源汽車行業的性能比拼早已從“馬力多大”轉向了“電機轉得多快”。
另外一部分是關于靈犀動力,它最大的亮點在于:電驅系統最高轉速突破27258rpm、具備十合一集成電驅、碳化硅模塊、油冷系統,極限可達30000rpm,可以和小米V8s電機同場競技。
但比數字更重要的是體驗:這套系統是否能兼顧家用舒適、經濟節能和商用高強度運載的雙重場景?“通用性”是否意味著“水土不服”?
“我們不是為了高轉而高轉,而是做了兩萬多次磁路設計和熱管理模擬,才找到效率與可靠性的平衡點。”上汽通用五菱技術中心智能管理首席技術官滿興家表示。
事實上,電機轉速與整車體驗之間,并不是線性對應關系。轉速再高,如果無法解決NVH噪音控制、低速段動力接續、極限工況下的熱衰減等問題,用戶感知就會“斷層”。
此外,五菱的靈犀動力3.0系統還整合了P1/P3雙電機、逆變器、DCDC、充放電模塊、配電盒、耦合器等十項核心部件,具備更高的傳動效率和更小的體積占用。
更重要的是,五菱還將該技術下探至商用車平臺,推出首個商用車專用增程系統,滿油滿電續航1000km,百公里油耗4.3L,意圖打造“創富工具”與“家庭座駕”的雙屬性電驅平臺。這種“性能平權”理念,比簡單比轉速更有產業意義。
技術普惠必須經得起驗證
總的來說,從“天輿架構”到“神煉電池”,從“靈眸智駕”到“靈語座艙”,五菱在技術層面構建了一整套底層邏輯清晰、場景貼近的技術體系。
五菱用行動回應了那句被重復過無數次的口號:“人民需要什么,五菱就造什么。”
同時,這四件套也透露出它作為“普惠科技代表”在產業格局變化中的焦慮與突圍意圖。
值得注意的是,技術平權不該只是以“某項能力終于下放到十萬元以內”為結尾的品牌文案,它更應該是產品、服務與口碑構成的完整閉環。發布會上說得天花亂墜,但用戶買單之后體驗割裂,這樣的“平權”本質仍沒有太大意義。
另外一方面,五菱當前強調的“體系力”,是否在不同品牌分層之間、在快速追求向上突破時,能始終守住技術一致性與體驗一致性也很關鍵。寶駿承擔先鋒,五菱繼續下沉,銀標紅標能否在安全、座艙、智駕層面真正拉齊,這些都將是接下來要克服的難題。
在這條通往智能車時代的進化路上,五菱不是走得最快的,也不是最有聲量的。但好在,它是目前為止,少數真正試圖把“技術”從塔尖拽回地面的品牌之一。
(本文首發于鈦媒體App,作者|李玉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