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的文章里面,我們講過,,。我們討論了普通話推廣、人口遷徙、政策變遷、流行文化的起伏,幾乎把粵語走到今天這一步的每一個關鍵節點都拆解了一遍。
但說到底,很多人心中最想問的,其實是這一句——粵語,會不會真的就這樣沒落下去?我們是不是最后一代還能講粵語的人?
▲點擊收看視頻
它關乎的,不只是語言本身的興衰,更是一種文化能否延續,一種身份是否還被認同。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數據,全球現在大約有7000種語言,其中一半正在面臨消亡的風險。每兩周,就有一種語言永遠從地球上消失。而這些語言的消亡,從來不看它有多悠久、多優美、多有文化價值,關鍵只有兩個字:使用。如果沒有人說了,它就真的沒了。
▲圖源網絡
粵語當然不至于立刻“絕跡”,但確實已經處在一個往下滑的斜坡上。在粵港澳大灣區,我們看到越來越多小朋友講普通話多過粵語,有些甚至家里也是說普通話;而在海外,移民的新一代講粵語的比例也在下降。
這種趨勢讓人有點難過。因為你會發現,從小我們用粵語唱歌、講故事、跟家人溝通,那些最親密、最真實的場景,全部都和這門語言有關。但如果將來,有人聽得懂,卻說不出口,甚至完全聽不懂了,那粵語,還剩下什么?
▲圖源網絡
不過我想說,語言的命運,不只有“興旺”或“滅亡”兩個選項。有些語言,確實從主流溝通中退場了,但卻在文化、家庭、社區的層面繼續活著,甚至活得更有質量。粵語,未必不可以這樣走下去。
從近年我們觀察到的情況來看,其實粵語的“再生”力量,已經悄悄在累積了。
首先是民間的熱情。現在廣州、香港、澳門,甚至一些海外城市,都陸續辦起了粵語講古比賽、粵語童謠班、粵語朗誦節。一些中小學還專門開設了粵語興趣小組,有的還開發了校本教材。我們也看到不少短視頻創作者、漫畫家、rapper開始用粵語創作,語言變得生猛又年輕,完全不像外界說的“后繼無人”。
▲圖源網絡
我的自己友團隊,亦早在2010年開始,就持續為粵語文化創作了很多圖書和文創,取得了不少叫好又叫座的成績。
▲《童行永慶坊》發布會
在香港,這種文化覺醒更強烈。無論是棟篤笑、港產片,還是年輕一代的音樂團體,粵語被重新包裝得更有態度、更有認同感,它不僅是溝通工具,更是表達身份的方式。
與此同時,內地的政府部門也開始逐漸意識到粵語傳承的問題和重要性,開始從制度與資源層面給予回應。
早在2012年,廣州市政協就提出了《關于加強粵語文化傳承的建議》,希望將粵語教育、廣播、劇目納入文化扶持的范圍。近年來,廣州越秀、荔灣等老城區的一些中小學也在試點開設粵語校本課程,通過童謠、講古、社區探訪等方式,讓學生在真實生活中接觸和使用粵語。
▲圖源網絡
2024年,我所住的廣州市越秀區,教育局就發布了《“粵講越精彩”廣府文化傳承2025年實施方案》,提出以粵語為抓手,多方協同推進廣府文化傳承,增強學生文化自豪感,為廣府文化在中小學、幼兒園的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這類文件說明,粵語不再只是課堂之外的興趣活動,它正逐步被納入本地教育體系的戰略布局。
而作為廣東廣播電視臺連續舉辦多年的“超粵未來——粵港澳青少年廣府話大賽”,我自己也有幸連續多年擔任評委。每次站在評審席上,看著一屆又一屆的孩子走上舞臺,用粵語講故事、講歷史、講生活,我都深深感受到:粵語對他們來說,并不是博物館里的展品,而是一種能表達、能驕傲、能帶著走的語言。
▲“超粵未來”廣府話大賽現場
當然,有些人還是擔心:粵語如果進課堂,會不會跟普通話推廣起沖突?但事實上,語言從來就不一定是此消彼長的對抗賽。普通話是全國通用工具,粵語是地方文化根基,兩者并不矛盾,反而可以互相補充。
我們完全可以在語文、音樂、地方文化課程中適度引入粵語內容,像小時候學唱《落雨大》那樣,在生活場景中自然習得粵語,而不是把它局限在“講古表演”那種舞臺上。讓孩子在“講”之前,先聽得見、看得見、接觸得到。
▲圖源網絡
除了政策與教育,科技也正在悄悄改變粵語的傳播方式。
AI語音識別、語料標注、機器翻譯、語音合成、語音助手……這些新技術讓粵語變得可以更標準、更系統地被學習、被保存、被創作。比如現在的粵語語音輸入越來越精準,短視頻自動配字幕、生成語音也開始支持粵語。
其實除了政策和科技的推動,流行文化也是粵語傳播的一股強大力量。
我們常常看到,在廣東廣西以外的很多地方,不少年輕人明明生活中用不著粵語,卻因為喜歡粵語歌、港片、港劇,主動去聽、去學、去模仿。其實背后是一種文化吸引力在起作用。這和很多人因為喜歡韓劇、日本動漫而去學韓語、日語是一樣的——未必有實際用途,但就是因為喜歡,所以愿意花時間去接觸、去表達。
▲年輕歌手洪嘉豪、陳蕾、張天賦,圖源網絡
這種由興趣驅動的語言傳播,往往比任何課堂和教材都更自然、更有效。
粵語,也完全可以是一門“潮語言”。它不靠考試,不靠推行,而是靠創作、靠共鳴、靠內容本身的吸引力。如果我們能創作出更多打動人心的粵語作品,粵語就不會沉下去,反而更有可能在年輕人之中重新冒起。
▲《破地獄》劇照,圖源網絡
粵語或許就是這樣一種文化性語言。它未必永遠在廣播里、課堂上“響亮登場”,但它始終在家庭飯桌上、老友聚會里、深夜K房中、講心事講八卦的時候,悄悄地、自然地活著。
▲圖源網絡
那我們還可以做些什么呢?其實,每個人都能做一點點。
你愿不愿意在家多和小朋友講粵語?你愿不愿意跟朋友用粵語聊天、講笑話、唱流行歌?你愿不愿意在自己寫的文章、拍的片、錄的音里,加一句粵語對白?你愿不愿意同別人講:“我識講粵語,我覺得好驕傲。”這,其實已經是保育。
我記得一位做粵語兒童教育的朋友曾經跟我講:“唔好話保育粵語咁偉大咁夸張啦,其實你愿意講多兩句,就已經是貢獻啦。”因為語言不只是溝通的工具,它是我們記住自己是誰的一種方式。
那么你怎么看待粵語的未來呢?你身邊還有多少人在堅持用粵語溝通、表達、創作?歡迎在評論區分享你的觀點和故事。
羊記精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