扣好誠信的第一粒扣子
文/羅儉朗
指導老師/羅月明
以史為鑒,明誠立信
“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孟子·離婁上》)誠信二字,自古便是中華文明的精髓。商鞅變法時“立木為信”,將三丈之木徙于北門者賞十金,終以信諾贏得民心,奠定秦國強盛根基。這種“一諾千金”的精神,在季布身上更顯璀璨。司馬遷在《史記》記載,季布因“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的盛譽,即便戰敗歸漢仍受重用,印證了《論語》所言“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的深刻哲理。玄宗與貴妃的“連理之約”固然凄美,但更應銘記曾子殺豬教子的典故——妻子戲言“待母歸殺豬予汝食”,曾子當真履約,詮釋了“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老子》)的為人之道。
薪火相傳,誠耀家國
近代實業家陳嘉庚“以誠立身”的事跡堪稱典范。少年時耗時四年償清父債,南洋創業后更將“誠毅”二字鐫刻集美學校校訓,其創辦的廈門大學至今仍以“自強不息,止于至善”的誠信精神滋養學子。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時期履行“不吃肉三年”的承諾,不僅是為節約鬧革命,更是踐行“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后漢書》)的政治諾言。這種精神在錢學森身上同樣熠熠生輝,他拒絕美國優厚待遇,歷經五年曲折歸國,用行動書寫“科學無國界,但科學家有祖國”的誠信答卷。
時代新章,信筑未來
當代“誠信楷模”錢七虎院士將八百萬國家科技獎金悉數捐贈貧困學子,用實際行動詮釋:“誠信猶如青果,初嘗雖苦,回味無窮”。娃哈哈集團宗慶后四十年如一日堅持“瓶裝水永不漲價”的承諾,以“商道即人道”的理念鑄就民族品牌豐碑。更令人動容的是江蘇少年張思柱——寒雨中守護萬元存票直至物歸原主,展現“拾金不昧”的赤子之心;這與山東濱州劉俊超、剛慎政在書店拾金不昧的事跡交相輝映。他們印證了《禮記》“不寶金玉,而忠信以為寶”的永恒價值。
青年擔當,誠啟新程
站在百年變局的歷史節點,我們當以“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的勤勉守護誠信火種。課堂測驗時“慎獨”自律;網絡空間里“言必有據”;日常交往中“駟不及舌”。正如陶行知所言:“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當我們以“徙木立信”的執著對待每個承諾;用“季布一諾”的擔當履行每份責任;必能如《周易》所言“修辭立其誠”一樣;在回答時代長卷中書寫無愧于心的誠信華章!
(本文系水緣文學(ID:sywxwk)原創首發,作者:羅儉朗)
作者簡介:羅儉朗,廣東省佛山市嶺南美術實驗中學高三1班學生,嶺雅文學社會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