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的書房里,泛黃的宣紙與古籍堆中,沉淀著他半生的文學與學術造詣。
自《女神》以狂飆突進的浪漫主義震撼文壇,到甲骨文研究著作中對殷商歷史的抽絲剝繭,這位才華橫溢的學者,用詩歌點燃時代激情,以考古與歷史研究叩問文明脈絡,在文學與學術的雙軌上縱橫馳騁。
1978年6月12日,郭沫若在北京逝世,僅僅八個月后,郭沫若的妻子于立群突然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最終發現,一切的根源竟是一封信件……
這是怎么一回事?這封信件里面的內容又是什么?
郭沫若的抉擇與亂世漂泊
在傳統家庭的熏陶下,郭沫若度過了啟蒙歲月。當他開始接觸新式學堂的教育時,家中長輩早已為他的人生鋪好了另一條道路——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古訓,迎娶張瓊華。
婚禮當日,郭家大宅張燈結彩,郭沫若身著嶄新的紅袍,在眾人的簇擁下,完成了拜天地、飲交杯酒等傳統儀式。喧鬧聲漸漸平息,他懷著忐忑又期待的心情,緩緩步入洞房。
他迫不及待地揭開新娘子的蓋頭,心立刻涼了半截。婚后僅相守5天,郭沫若便離家求學。
1916年,郭沫若踏上了赴日留學的旅程。在東京一家醫院里,他邂逅了出身名門的佐藤富子。這位來自日本上流社會的姑娘,其家族在當地頗具聲望。
然而當時中日兩國關系正處于緊張時期,加之郭沫若僅是個清貧的中國留學生,這段感情從一開始就遭到佐藤家族的強烈反對。
佐藤富子的父母態度堅決,多次阻撓女兒與郭沫若的來往。但這位日本姑娘心意已決,她選擇與家人決裂,搬出豪華的宅邸,與郭沫若在簡陋的出租屋里開始了同居生活。
這個決定不僅意味著她要放棄優渥的生活條件,更代表著與整個家族和社會關系的徹底割裂。郭沫若還給佐藤富子起了一個非常有詩意的名字:安娜。
安娜與郭沫若的婚后生活并不如想象中那般美滿。這位出身名門的日本女子,在婚后為丈夫生下了四子一女,從錦衣玉食的大小姐變成了操持家務的主婦。她常常獨自在廚房里忙碌,雙手浸在冷水中清洗碗筷,耳邊是孩子們此起彼伏地吵鬧聲。
“媽媽,爸爸什么時候回來?”年幼的孩子拽著她的衣角問道。
“爸爸工作很忙,”她擦干手上的水漬,蹲下身整理孩子的衣領,“等忙完這陣子就回來了。”
1923年,郭沫若從九州帝國大學醫科畢業。他收拾好簡單的行李,帶著日本妻子安娜和年幼的孩子們,踏上了回國的輪船。然而郭沫若沒有去當醫生,而是選擇投身文學事業。
他與郁達夫、成仿吾等志同道合的知識分子共同創立了創造社,在法租界的一間簡陋辦公室里開始了他們的文化事業。
初創時期的創造社經營維艱,微薄的稿費難以維持家中的生活開支。迫于生計壓力,郭沫若不得不將妻兒送回日本暫住,自己則繼續在上海堅持文學創作和出版工作。
這種分離狀態持續了近三年之久,直到1926年初,情況才出現轉機。當時廣東中山大學向郭沫若發出聘書,邀請他擔任文科學長一職。這份穩定的教職不僅改善了經濟狀況,也使離散多時的家人得以在廣州重聚。
隨著北伐戰爭的推進,政治局勢急劇變化。1927年蔣介石發動清黨運動,作為文人的郭沫若被列入通緝名單。此時的他不得不再次舉家逃亡,帶著妻兒搭乘貨輪東渡日本。
于氏姐妹與郭沫若的糾葛往事
1934年,于立忱被《大公報》派往東京擔任駐日記者。她租住的公寓恰巧與郭沫若的住所僅一街之隔。某個周末的午后,于立忱帶著采訪本敲開了郭沫若的家門。“咚咚咚”,敲門聲響起。
郭沫若打開門,看到是于立忱,臉上露出笑意:“于小姐,快請進。”郭沫若拿起資料翻閱,一邊說道:“辛苦于小姐了,每次都麻煩你跑一趟。”
兩人漸漸熟絡起來,此后每逢周末,于立忱總會找各種理由登門拜訪。日子一天天過去,兩個異國他鄉的同齡人湊在一起感到格外地溫暖,就這樣談起了戀愛。
隨著交往深入,于立忱發現郭沫若已經不僅有了家庭還有好幾個孩子,這使于立忱無法接受,1937年初,于立忱決定回國。臨行前,她再次來到郭沫若家:“我要回國了,郭先生。”
郭沫若露出不舍的表情:“這么突然?是有什么急事嗎?”
于立忱強忍著淚水,擠出一絲微笑:“只是想回去了,在這里待得夠久了。”
回到國內后,被病痛和感情雙重折磨的于立忱,選擇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1937年7月,郭沫若站在東京寓所的窗前,手中的報紙上印著“日軍全面侵華”的黑色標題。看著妻子郭安娜和五個孩子,他的心里充滿了不舍與內疚:“你們留在日本更安全。”
于是郭沫若獨自踏上歸國的郵輪,在抗日救亡的集會現場,他遇見了于立群。這個眉眼間與于立忱有幾分相似的姑娘,正揮舞著傳單,清亮的嗓音號召民眾團結抗日。郭沫若望著她年輕堅毅的面龐,仿佛又看到了當年那個在東京街巷里,為理想奔走的身影。
接下來的一段時間里,郭沫若伏案疾書,將滿腔悲憤與愛國之情化作筆尖流淌的文字。那些日子里,《屈原》中屈原的吶喊、《虎符》里如姬的大義、《棠棣之花》中姐弟的慷慨,在他筆下一一呈現。
當這些劇作要被改編成話劇時,在國泰劇院擁擠的后臺,郭沫若一眼就看到了于立群,當得知眼前的女子竟是于立忱的妹妹后,愛屋及烏之情油然而生,隨即便對于立群展開了熱烈地追求。
郭沫若去世后,妻子自殺身亡
1939年,這對戀人攜手走進了婚姻的殿堂。于立群不僅是他的妻子,更是他靈感的源泉。在那段艱難的歲月里,于立群被稱為“抗戰夫人”,她的存在成為了郭沫若心中最堅強的后盾。
隨著時間的推移,六個子女相繼降臨,于立群的生活變得更加忙碌與勞累。她的身體幾度透支,但每當她看到郭沫若在學術與創作上取得的輝煌成就,她的心中便充滿了歡喜與成就感。
1946年,郭安娜帶著孩子們輾轉尋至郭沫若住所。然而,她未曾料到,等待她的,卻是郭沫若的回避與冷漠。
安娜緊緊抱住孩子,掩面而泣,她無法抑制心中的悲痛,大聲哭泣著,一步步離開了那個讓她心碎的地方。此后多年,郭安娜獨自撫養孩子長大。
新中國成立后,安娜的心境發生了改變。她選擇了留在這片土地,將對中國深沉的愛融入了她的血脈。她加入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成為了一名真正的中國公民。
在文革那個動蕩的年代,于立群和郭沫若的兩個兒子先后離世。“我們的孩子都沒了,都沒了……”于立群整日喃喃自語。她常常獨自坐在兒子們的房間里,撫摸著他們留下的衣物和書本,一坐就是一整天。
1978年郭沫若的病情日益加重,躺在病床上奄奄一息。于立群守在床邊,淚水不停地滑落,“沫若,你不能走,我已經失去了孩子,不能再失去你。”
郭沫若艱難地睜開眼睛,用微弱的聲音說:“立群,這輩子......對不起......”話未說完,便永遠閉上了眼睛。
此時的于立群感覺自己的世界徹底崩塌了。
料理完后事,于立群開始整理丈夫的遺物。泛黃的信箋、未完成的詩稿,每一件物品都承載著往昔的回憶。在一個塵封的木箱底層,她發現了一疊信札,紙張已經發脆,字跡卻依舊清晰。
當她展開信紙,一行行文字刺痛了她的心——上面記載著郭沫若與姐姐于立忱那段隱秘的感情糾葛,以及姐姐最終選擇自縊的悲慘結局。
于立群呆坐在滿地狼藉的房間里,喪子之痛、喪偶之悲,再加上這個殘酷的真相,讓她再也找不到活下去的勇氣,僅僅八個月后,于立群自殺身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