邕寧,現在南寧市的一個區,之前叫邕寧縣。
這“邕寧”之名,實際上歷史并不久,始于民國三年(1914年)。是由宣化縣漸漸改制而來,講起這個地方的歷史沿革變化,那可就一匹布那么長了。
簡單說,邕寧縣,邕寧區,主要指的是今天南寧市區及周邊,是明清時期的南寧府宣化縣,清末民初以后,“南寧市”這個行政區域的漸漸成形,“邕寧”的建制地才漸漸離開今天南寧市區,成為大南寧的一部分。
那這本民國時期的《邕寧縣志》也就是這個時期邕寧的文史資料。在民國以前,地方改制之前,宣化縣都沒有出過專門的介紹自己的地方志,所以,這版《邕寧縣志》也是這個區域第一本地方志。
早在邕寧縣改設置不久,民國八年(1919年),邕寧縣當地就已經有計劃編修地方志了。
一是邕寧縣新改置,
二是本縣歷史上沒有正式編修過自己的地方志,只在明清時的《南寧府志》中有過記載,屬于“附編”,而沒有自己本地的地方志,當地(宣化縣時代)最早想修地方志,是在清咸同之后,當時有過一次組織修縣地方志,那時天地會之亂,地方饑民之亂等等,陸續影響本地,最后修地方志的事情也就不了了之。
三就是民國時廣西有過一次修地方志“高峰”,即當時民國初立,按發展要求,各省都有修地方志的要求,并成立有專門的“修志局”。
邕寧縣新改制后,作為一個“新縣”,也積極的按省里的要求,民間的文化人士也積極倡修,于是,本縣也就有了“開局修志”的正常工作。最初的時候,請本地人周培懋為第一任總纂,主持開始編修邕寧的地方志。
周培懋(1849~1929),為清末南寧府宣化縣石埠人,為清光緒八年(1882年)舉人;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進士。不過,他并沒有因此出仕為官,反而一直從事教育工作,如在南寧,桂平等地主講書院等等。因此,在社會的文化地位很高,也算是“德高望重”之鄉賢。
1919年的時候,邕寧縣決議修志,于是,就把他請出來主持邕寧縣修志局的工作,并且于民國十年(1921年)按當時的編寫類目計劃,志稿分門類別的共有七十余冊之多,基本完成了志稿的編修。
但,此時正是廣西歷史上時局比較動蕩混亂的一個時期,各種戰事不斷,工作重心自然在軍事上了,也就沒辦法完成全志的出版刊印,只能把七十余冊的志稿存放起來。就在當年,滇軍圍城之時,存放志稿的教育局也就被軍隊征用,亂局之下,人來人往的,志稿也就七零八落的散佚。
好在當時一位有心之人,本縣籍的,也正好供職于民團司令部的雷朝宣,他看到了這批志稿,就注意收集保護,把大部分志稿保存下來,這也是后來他在《邕寧縣志》中成為作序人之一的原因了。
直到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廣西計劃進行一次很大的經濟建設,其中頒發各縣施政準則,把修地方志作為縣政工作之一,在一次縣務會議中,決定重新啟動修地方志的工作,于是先后在謝祖莘、陳壽民兩任縣長的努力下,再度組織新一輪的地方志編纂工作。
以莫炳奎為總纂,以民國十年時,剩余的幾十冊志稿為基礎,重新補編,輯錄,用了十六個月,書成了這版《邕寧縣志》。
由此,后人研究,了解邕寧縣地方人文歷史也就多了一份資料。
讀史知今,宣傳廣西各地歷史人文,展示地域風貌,講述廣西的舊事,新事。
我在桂平,我是潯州府O鑫森淼焱垚,謝謝閱讀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