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廣西賓陽縣的廖平農場,很多人可能都沒聽說過。這地方聽著像個普通的農場,但其實大有來頭。建于1951年的它,表面上是國營農場,實際上是黎塘監獄的一部分,專門用來改造各類人員。別看它名字普通,里面的安保級別高得嚇人,進出都跟軍事基地似的。不過更有意思的是,這地方有個說法:進去前是人才,出來后變精英。聽起來有點夸張,但翻翻歷史,還真不是吹牛。
廖平農場坐落在廣西賓陽縣洋橋鎮和來賓市興賓區的交界處,占地面積足有160平方公里,差不多相當于一個小縣城的規模。1951年,這地方剛建起來的時候,還是一片荒地,滿眼都是野草和紅土坡。那會兒國家正處于大變革時期,為了處理一些政治犯、敵特分子和普通罪犯,就建了這么個地方。官方名稱是“國營廖平農場”,但實際上它是黎塘監獄的一個分支,屬于廣西監獄系統的一部分。
建農場的目的很明確,就是通過勞動和教育來改造人。當時的政策認為,勞動能讓人改過自新,重新融入社會。所以這里一開始就不是普通的農業基地,而是帶著強制改造的性質。最早進來的很多人都有點背景,有的是知識分子,有的是退伍軍人,還有的是地方上的能人。這些人被送進來后,就得接受嚴格的管理和勞動訓練。
到了1950年代后期,農場的職能慢慢變多了。除了改造犯人,還開始發展農業和工業生產,比如種甘蔗、燒磚頭、搞點小加工。1960年代,這里甚至成了當地的經濟支柱之一,生產的磚頭和水泥還供應給附近的建設項目。不過,不管怎么發展,它的核心任務始終沒變,那就是改造和教育。
改革開放以后,農場跟著時代變遷也調整了方向。1990年代,監獄和企業開始分開,黎塘監獄專注改造教育,農場的一些產業像磚廠、水泥廠慢慢衰落。現在,這地方還是監獄系統的一部分,但比起以前,低調了不少。歷史上的起起伏伏,讓廖平農場成了一個特殊的存在,既是改造之地,也有過經濟貢獻。
要說廖平農場的安保級別,那真是沒得挑。整個農場被高墻圍著,墻上還拉著鐵絲網,隔幾十米就有一個瞭望塔,塔上站著拿槍的哨兵。入口是那種厚重的鐵門,進出的人得挨個檢查,連口袋里的小紙片都得翻出來看看。晚上還有巡邏隊帶著狗到處走,腳步聲在空曠的田野里傳老遠。這種配置,別說跑出去,連偷偷傳個消息都難。
農場里的管理制度也嚴得要命。每天早上點名,所有人都得站得整整齊齊,遲到一分鐘都可能被罰站。干活的時候,旁邊總有衛兵盯著,誰要是偷懶或者動作慢了,立馬就被揪出來批評。通信更是管得死死的,寫信得經過審查,稍微有點敏感內容就發不出去。聽說有人寫信回家說“天氣不好”,都被退回來,說是措辭有問題。
生活條件呢,說實話挺艱苦的。住的是土坯房,屋頂漏風,床上就鋪點稻草。吃飯基本是粗糧,玉米糊、紅薯為主,偶爾有點菜和肉,那就算改善生活了。勞動是每天的主旋律,從早上干到天黑。有人被分到磚廠燒磚,有人去田里種甘蔗,還有人干些修路挖土的活。強度大,活兒累,但每個人都得撐著,因為不干也沒別的出路。
不過,農場的生活也不是完全沒盼頭。勞動之外,還有思想教育。每周都得去聽課,教員講勞動的好處和新社會的目標,翻來覆去就那幾套詞兒。有人覺得煩,但也有人當回事,認真記筆記,想通過表現好早點出去。干活還有點微薄的報酬,雖然不多,但攢下來能在釋放后用。這些小細節,多少給了人點堅持下去的動力。
進農場的人背景五花八門。有的是讀過書的大學生,有的是當過兵的硬漢,還有的是農村里能干活的壯勞力。剛來的時候,大家都不適應,但時間長了,也就習慣了這種節奏。勞動和教育雙管齊下,確實讓不少人變了樣,從吊兒郎當的混混,到踏實干活的手藝人,變化還真不小。
廖平農場有個說法,進去前是人才,出來后是精英,這話聽著玄乎,但還真有依據。很多人進來的時候就有點本事,比如會算賬、懂技術,或者干活麻利。這些人在農場里被磨了一遍,反而把潛力激發出來了。勞動改造雖然苦,但也逼著人學會吃苦耐勞,還能學點實用技能。
拿磚廠來說吧,有人原來是城里的學生,懂點化學知識,到了磚廠發現窯溫不穩,磚老是裂開。他就琢磨著調整燃料比例,試了幾次還真成了,磚的質量上去了,浪費少了。這種例子不少,還有人學會了種地、養豬,甚至修機器,出去后靠這些手藝混得不錯。
教育方面,農場雖然管得嚴,但也給了一些機會。比如技能培訓,有人學會了木工、電工這些活兒,釋放后直接找到工作。思想教育雖然枯燥,可也讓一部分人學會了怎么適應社會,怎么跟人打交道。這些東西加起來,就成了他們后來的資本。
歷史上有不少從廖平農場出去的人,后來真成了“精英”。比如有人釋放后去了建筑公司,從扛磚頭干起,最后管了好幾個工程項目。還有人回了農村,靠養豬種地發家致富,成了村里的能人。這些人有個共同點,就是在農場里熬住了,學到了東西,出去后知道怎么用。
當然,不是每個人都能變精英。有人出去后還是過得不好,甚至又犯了事。但總體來說,農場對人的影響是實打實的。它不像學校那樣教高深的學問,而是用勞動和紀律把人重新塑造成能干實事的人。這種轉變,放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還真挺有意義的。
到了現在,廖平農場的功能變了,監獄更注重現代化的教育和培訓,比如教電腦、教職業技能,比以前更實用。那些老故事還在流傳,有人寫書記錄那段日子,有人回來看看當年的地方。說到底,這地方見證了太多人的起伏,也留下了不少傳奇。
廖平農場這地方,說它普通吧,它又不普通;說它神秘吧,其實也就是個實實在在的改造之地。高墻鐵網,安保級別高得嚇人,生活苦得讓人咬牙,但就是這么個地方,把一批批人從“人才”變成了“精英”。歷史翻過去了,現在回頭看,那些年的事兒既沉重又有力量。你要問我這地方咋樣,我只能說,它不光是個農場,更是個讓人脫胎換骨的煉爐。你咋看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