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現存在世的各地舊地方志,即是指民國以前的那些地方志,以清,民時期為多見,明代的寥寥,明以前的則因為種種歷史原因,天災,人禍等,自然保存不易的原因,基本都佚失于史了,只是在一些文獻中才得知曾經有過。
現在明,清,民時期的地方志,比其他時期的存留多,除了說歷史年代相對較“近”,更重要的是那時候編修地方志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朝廷把修地方志作為地方官員政務工作內容之一來安排,還專門頒發相關的政令來規范修地方志的工作,并且,修地方志的好與壞,還作為官員政績考核項目之一。
像明代永樂皇帝,為了集天下“文”之大成,集中人力物力修《永樂大典》,就需要各地提供相關的地方文史材料,所以令天下修志;清康熙帝知道入主中原不易,為了更好的了解地方,管理天下,效仿前朝永樂,開啟了編修集大成書的國家級文化工程——《大清一統志》,其中就下發頒令,召令,規范各地修地方志相關事宜,同時也是為了解各地民情,地情;民國時期,天下改制,為了發展地方經濟,政府也下發文件,要求各地正視各地人文歷史,尋找經濟發展之路,編寫整理一份地方志上交。
正是在幾代官方的強力支持下,各地就出現了一個又一個修地方志的高峰。像在廣西,存留下的二百八十余種明,清,民時期地方志,認真歸類總結,其實就很好的反映了這幾個歷史時期的修地方志情況。
同時,也是在官方的支持下,很多到地方任職的,并且有能力,有這個想法的官員,也就積極的:“為官一任,修志一方”;在地方任期內主持,組織參與編修地方志。
其中涌現出很多“天選修志人”,“修志達人”。
像之前寫過一篇《廣西人文:方志故事——那些在廣西修地方志修“上癮”的天選修志人,誰修得最多》就介紹有幾個在廣西任職地方知縣的時候,參與修過好幾本地方志,達到了“在官幾任,修志幾方”的境界。如:
夏敬頤(?—1897),字養泉,江西新建人,他在廣西歷任鬰林直隸知州,百色直隸廳同知,潯州知府,參與了光緒《潯州府志》,光緒《貴縣志》,光緒《廣西通志輯要》。
羊復禮(1840—1892),字乾生,號心梅,又號辛楣,浙江海寧人。他在廣西任鎮安知府,參與了光緒《鎮安府志》,光緒《廣西通志輯要》。
全文炳(生卒不詳),字墨村,江西金溪人,他先后任平樂知縣,賀縣知縣,鬰林知州等職,在任上都主持編修了當地的地方志,光緒《平樂縣志》,光緒《賀縣志》,光緒《鬰林州志》。
但近日閑翻地方志,發現,還有人比他們更熱衷于修地方志,更熱衷于:“為官一任,修志一方”,對修地方志達到了狂熱癡迷的地步,五年間就參與,主持編修了三個地方,共四版地方志。
這就是四川蓬溪人,林光棣。
一個四川人,怎么就到了廣西,并積極的編修地方志呢?
這就得從林光棣中舉說起了。
林光棣(生卒不詳),字桐軒,在嘉慶三年(1798年)的時候,他到成都參加戊午科鄉試,這一年蓬溪縣的鄉試成績不錯,同縣有四人中舉,一時成為地方的科舉佳話。四人中,有兩人后來繼續進京考試,后來都分別中了進士,而另兩人則選擇由此入仕,并且都分發到廣西任職。
其中林光棣分到了廣西西林縣任知縣,由此開啟了他的廣西職官生涯。
至于林光棣到廣西任職的具體經歷,史籍中記載比較少,特別是嘉慶年間到道光初這二十余年間,只知道期間他在西林縣做過知縣(中間的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署任永福縣知縣),其他則已查不到。
直到道光五年(1825年),史籍才又找到他的記載,這一年,他調任到廣西慶遠府的天河縣任知縣。他剛到天河縣的時候,地方正好在做一件地方大事,即編修《慶遠府志》。
前面說過,在明清時期,地方編修地方志是一件重要的政務工作,慶遠府作為府一級的行政(相當于現在的地區,地級市),《慶遠府志》包括轄下各州縣的內容,他作為轄區內的一一個縣地方領導,自然也加入其中,并負責編修,統籌他所在的天河縣的內容。為了訪及資料,自然就游過天河的山水,今天天河街北的含樂巖,就是因他而得名的,巖上的“含樂巖”三字即出自他手。
所以,道光六年(1826)成書的《慶遠府志》成為了他參與編修的第一本廣西地方志,由此,他以“督修”的身份,正式接觸到了修地方志的工作。
正是參與《慶遠府志》的編修工作,林光棣注意到,天河縣自唐初置縣,到清道光年,都沒有本地的地方志存留,于是,他借著府志的編修,也順便按“縣志”的規范要求,組織安排本縣的文士賢達,整理資料。
最后,由他整理,作了兩份大同小異的志稿,一份按附屬稿的規范,上交給當時慶遠府修府志用,一份則作為本縣志稿留存。
也正是他作為天河縣部分的最后整理,最后在《天河縣志》里的主修工作人員,也就只有他的名字了。
這也是天河縣開創性第一本地方志,也是林光棣為“主修”整理的第一本地方志,參與的第二本廣西地方志編寫工作。
道光七年(1827年),林光棣調任桂林府永福縣任知縣,這其實是他第二次到永福縣任職,第一次是在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的時候,他曾“署任”永福知縣(類似于代理,臨時),雖為“署任”,但他還是為永福縣辦了不少實事的,修文武廟,修縣署等等。
也正是這樣的政績表現,他才得到升遷,正式調去天河縣的,這時隔幾年,再一次回到熟悉的永福縣,自然會為縣里做更多的事情,史籍記載:善政尤多。。。。
但他回到永福縣的第一件事,就是修地方志。因為他已經熟悉了修地方志的工作,加上永福縣上一版地方志已經是四百余年前的事情了,于是,趁著工作的熱情未散,對地方志編修流程的熟悉,他又組織起永福本地的文士賢達,開始了《永福縣志》的編修工作。
到道光八年(1828年)秋,《永福縣志》基本完稿,他就開始找人寫序,除了找他參與的前兩本志書相關的,熟悉一點的人寫序外,他還請來正在鄉里休養的陳繼昌幫寫一序。陳繼昌可不是一般人,是廣西最后一位,也是科舉時代最后一位“三元及第”的狀元。這也是廣西為數不多的,得到“狀元”這樣的人物寫序的地方志了。這也是林光棣參與編修的第三本廣西地方志。
道光九年(1829年),同屬桂林府的,離與永福縣不遠的修仁縣知縣因故出缺,上級調林光棣去“署理”修仁縣,他到縣的第一件事,同樣是搞修地方志的工作。
畢竟幾年以來,他最重要的事,連換三地,不是在修志,就是在修志的任上,事情比較有連貫性,更重要的是,他每一任離職之前,剛好完成當職的修志工作,所以,一到修仁縣,就查問起縣里與地方志有關的事情。
自然的,修仁縣也沒找到舊志,有著修地方志的基本需求,于是,林光棣再一次組織起新一輪的修志工作,并于第二年成書。
這也是他參與的第四本廣西地方志。
也就是他的癡迷與執著,為后人留下幾本非常寶貴的地方歷史記憶,這也算是一個編修地方志的傳奇了。
讀史知今,宣傳廣西各地歷史人文,展示地域風貌,講述廣西的舊事,新事。
我在桂平,我是潯州府O鑫森淼焱垚,謝謝閱讀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