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勞動
——AI時代的吶喊
在AI時代創造一個平等、共享的勞動環境,我們能做什么、該做什么?
★重新審視勞動的社會屬性及其在經濟上和自我實現意義上的重要性。
★反思當下經濟模式,探討我們所面臨的挑戰以及構建和諧勞動世界的可能性。
★試圖尋求一個既能維護個體的尊嚴和權利,又能保證社會的整體福祉的可行性方案。
★充滿審慎思考與人文關懷的社科小書,寫給對社會現狀保持觀察和思考的實踐者。
Author&Translator
著譯者簡介
01
作者簡介
麗薩·赫爾佐克,1983年出生于德國紐倫堡。慕尼黑大學經濟學碩士、牛津大學哲學碩士和政治理論博士,現任格羅寧根大學哲學系主任,主要從事政治哲學與經濟思想的交叉研究,研究重點為經濟民主和工作哲學。曾任魯汶大學、法蘭克福大學和斯坦福大學等訪問學者,柏林高等研究院和漢堡高等研究院研究員。著有《發明市場:斯密、黑格爾與政治理論》(Inventing the Market: Smith, Hegel, and Political Theory)、《公民知識:市場、專家和民主的基礎設施》(Citizen Knowledge: Markets, Experts, and the Infrastructure of Democracy)等。
譯者簡介
寇瑛,留德五年,上海翻譯家協會會員,《環球時報》特約記者、譯員。譯有《人性的退化》《新摩擦:中國VS西方》《新貨幣戰爭》及《阿倫特手冊》(合譯)等。
Content Introduction
內容簡介
02
當AI時代到來,人類世界的未來究竟會怎樣?
如何防止AI技術成為新的“資本”力量對人進行壓榨,同時利用它來創造一個平等、共享的勞動環境?
本書基于人類勞動分工的社會性這一基本特征,探討了構建數字化勞動世界的必然性、必要性和責任擔當。對“在數字化時代我們將如何組織人類共存?創建一個良好和公正社會的要素是什么?如何在實踐中推進對現有制度和社會生態的改造?”等問題,本書提供了一種解決方案。
Catalogue
目錄
03
第一章 勞動的未來:烏托邦還是反烏托邦?
一、勞動的終結?拯救勞動!
二、拯救勞動,從何入手?
三、技術決定論,還是政治設計?
四、過去的神話
第二章 勞動分工的社會特征:孤膽英雄還是共同創造?
一、創造性天才的神話
二、分工的勞動,共同的成就
三、誤區1:勞動的經濟觀念
四、誤區2:僅作為自我實現的勞動
五、共同的勞動
六、數字化勞動分工的問題與潛力
七、勞動分工的困境以及為什么吹哨人是我們時代的英雄
第三章 非自然力所為,政治使命使然:為什么我們必須構建數字化的勞動世界?
一、樂觀主義者、悲觀主義者和現實主義者
二、市場的設計與政治的作用
三、按“等級制度”塑造勞動世界
第四章 風險、責任與擔保:勞動世界中的公平
一、推卸責任
二、有限責任的隱患
三、死抓小人物,放任大人物
四、數字世界的社會網絡
第五章 數字化勞動世界中的參與:等級制度還是民主?
一、等級制度的缺點
二、新的通信技術,新的決策形式
三、為了勞動世界中的民主
第六章 經濟人還是社會人?社會人的數字化勞動
一、勞動、團結、民主平等
二、我們想如何勞動?我們要怎樣生活?
參考文獻
致謝
Digest
精彩文摘
04
未來的勞動世界應該是什么樣的?這個問題對未來的生活世界有著深遠的影響。我們的日常生活會是怎樣的?我們會遇到哪些人?他們來自哪些社會階層?我們能和其他人一起規劃我們的時間,還是奴役般地被計算機設定的日程所束縛?我們能夠參與事情的安排,還是工作就意味著被動地執行命令?這對我們來說意味著什么?這對我們與其他人打交道以及我們生活的其他領域產生什么影響?特別是,哪些游戲規則適用于誰?勞動世界中不同的角色設定是為了讓我們在工作場合之外依然能夠以平等的身份相遇,還是更加鞏固了階級和階層之間的差異,以至于在某個時刻,人們不再清楚在同一個社會中共同生活還意味著什么?
勞動對我們來說意味著什么主要取決于我們如何勞動。我們面臨的任務是,從政治上對提出的問題進行回答。當人們這樣要求的時候,往往會遭到如下的反對意見:對勞動世界的構建不是國家的任務。國家必須保持中立,它不允許對某些價值決定有優待,例如決定從事一份不能帶來最高收入但卻能帶來職業成就感的工作?;蛘哌€有人說,協調勞動供求關系以及提供不同形式的勞動是市場的任務,最多也算是勞資雙方的任務。
但這些論點都站不住腳。因為市場和勞資雙方都在國家政策提供的框架內運作。這一框架不可避免地包含了一定的價值判斷。舉一個鮮明的例子:刑法法典出于充分的理由不允許職業殺手這個職業存在。在其他方面,政治也塑造了勞動市場,例如為公司提供不同的法律形式、確立最低工資標準和界定雇主與雇員相互之間的權利與義務。最后,但同樣重要的一點是,國家通過稅收制度中的財政激勵措施來影響提供或不提供哪些勞動形式。這不僅適用于直接針對勞動收入征收的稅費,也適用于稅收制度產生的間接影響,例如鼓勵投資可再生能源,從而在這些領域創造新的就業機會。
運用這些政治杠桿并不是“反市場經濟”,至多是“反資本主義”,即加強了非金融投資者(即絕大多數民眾)的權利。近幾十年來,民主和資本主義之間脆弱的平衡越來越向資本主義方向傾斜。這通常因所謂的別無選擇而合法化。如果這一趨勢得不到扭轉,那么數字化轉型也會由資本主義而非民主來控制:這有利于那些大型互聯網公司的頂層人員或可以將其資本投資于新生產方式的人,而以犧牲那些必須靠工作收入生活的人的利益為代價。如果這種情況不受遏制,那么民主在未來是否還能反抗資本主義,或者是否會露出真相,就像左翼批評家們所斷言的那樣,僅僅是一種表象,一種反映經濟世界權力關系的上層建筑 。這些都是成問題的。
筆者在第五章解釋了為什么為未來的勞動世界斗爭的核心必須是積極加強具有參與性的、民主的組織形式。如果沒有政治上的支持,這些組織形式即使因新的通信技術而變得更容易實現,也很難在純利潤導向的逆風中得以實施。但如果只從表面上改變通信結構,而不改變更深層的權力和決策結構,我們將會錯失一個歷史性的機遇。民主選舉產生的代表和政治機構可以建立一個框架,在這個框架中可以檢驗新的組織和協調形式。一旦我們對哪些形式是有效的這個問題有了更多的了解,就可以在有充分依據的基礎上引入新的機制,使其成為所有企業的義務,而不必擔心會引起太大的動蕩。
政治控制的第二種可能性是對勞動和資本征稅。我們可以利用稅收制度來回答一個社會的核心問題: 哪些勞動形式才是真正有價值的?哪些領域應該保留人類勞動,哪些領域可以由機器人接管?在未來,算法很可能會比人類更好地完成某些任務,但哪些任務是真正如此的?以及誰來定義這些任務的實際內容?例如,撫養孩子或照顧老人是僅涉及完成某些步驟,而這些步驟有朝一日可以由機器人接手,還是也涉及人際尊重?學術教學是為了填鴨式地灌輸內容(這也可以通過線上視頻和選擇題測試來教授),還是為了傳授批判性思維和職業精神?
如果我們作為社會成員,想要不僅以成本壓力和效率考量來決定在何處讓算法和機器人取代人,那么我們在此處須采取對策。具體來說,可以對不同的勞動形式征收不同等級的稅,根據希望它在多大程度上由人類完成;可以提高對算法、計算機或機器人征收的資本稅——最好是在歐盟層面,以防止這些活動轉移到其他國家。在一個理想世界中,這將發生在全球層面,但在目前這可能還是一個烏托邦。如果一些觀察家預見到的場景出現,即失業率階段性急劇上升,那么國家組織的就業模式,特別是在社會領域的就業模式,也將重新變得重要;因此,令人欣慰的是,一些政治家敢于推動促進這一領域的試驗。
在當今的工作生活中,外在看起來卓越的時刻,如升職、完成項目,和對人們來說最重要的時刻往往是割裂的。真正重要的、能打動個人的,通常不是外在的成功,而是那些看似不起眼,但人們多年以后仍然記得的事件,如一次來之不易的知識突破、找到某一問題的解決方案、一個在最后一刻才意識到并得以避免的危險等。這些時刻大多與人們和他人共同的經歷有關: 克服困難、達成妥協、提供幫助以及得到同事們的認可。它們能夠真正判斷人們的工作有多出色。
這一切都無法規劃、無法施展魔法甚至無法下達命令,但是我們能以這樣一種方式塑造勞動世界,大概率使這些經歷成為可能: 不是僅針對少數特權階層,而是針對所有從業者。任何一個計算機程序的捷報都不能取代客戶對好產品的感激之情,任何一個調度程序都不能像人類老板那樣懂得對員工所付出的努力進行贊賞。讓我們用算法、計算機和機器人來完成勞動中最不人性化的部分,如日常例行的苦差事、體力活和吃力不討好的形式主義瑣事。但是,讓我們將勞動世界保持為一個適合智人的世界——一個適合社會人的世界,其人際交往永遠不會被技術所取代。
點擊圖片即可優惠加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