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治·桑德斯作為布克獎得主、暢銷書作家,在雪城大學教授二十余年19世紀俄羅斯文學。他以作家與文學教授的雙重身份,在《漫游在雨中池塘》一書中通過分享托爾斯泰、契訶夫、屠格涅夫、果戈里等四位享譽世界的俄國作家的七篇短篇小說作品,為我們開啟一次文學、生活、閱讀之旅。
經典重讀:故事是有生命的
“故事究竟有什么作用?”桑德斯給出自己的答案:“讓人思想狀態發生漸變式的變化”。桑德斯和讀者一起重讀這四位大師的經典作品,閱讀的過程也是讓故事自然流入內心的過程。
桑德斯為我們詮釋契科夫如何通過故事的模式展現人物一生所經歷的內心變化。《寶貝》這篇,他借助表格的形式,一一列出女主人公一生中遇到每一個愛的人時相似卻不同的態度和做法。隨之真相漸漸浮出水面:她并不是愛著一個具體的對象,而是享受愛的時刻。通過精細的文本解剖,故事中那些由于慣性思維所忽略的細節被發現。桑德斯的解讀透過故事的表象,將故事內部細節一一展開,讓讀者再次感知故事的生命力。
桑德斯在解讀契訶夫《醋栗》時指出——我們常常忽略故事中離題的部分,實際上離題并不是作者的無意之舉,而是延宕對“故事的核心是什么?”這一問題的回答。在《醋栗》中,主人公伊萬一邊聲明“生活不僅僅是為了追求幸福”,一邊享受著物質生活所帶來的幸福感。然而正是這些看似跑題的段落,將“幸福是否值得追求”的哲學命題撕成碎片,拼湊出讀者對《醋栗》的多元理解的思考。桑德斯總結“我最欣賞契科夫的地方,是他在故事中所表現的自由——不拘泥于任何固定的價值體系,讓故事帶他去任何想去的地方。”離題的魅力所在,也許正是故事的自由生發所產生出的跨越時空的思想碰撞。
以手指月:在閱讀中思考
“本著以手指月的精神,我寫了這本書。”桑德斯的這句話如同一把鑰匙,道出了閱讀的深層意義。桑德斯借由七個短篇小說故事,分享四位俄國大師對人生問題多角度的思考。
在閱讀《主與仆》時,桑德斯讓我們理解為什么一生利己,慣于剝削的主人瓦西里在經歷四次困于暴風雪后,在生命最后一刻竟以肉身作燭,用最后體溫點燃了同行仆人的生命。在托爾斯泰的筆下,他始終用觀察而非評判的目光,穿透人物靈魂的最深處——用自己的生命換取他人活下去的希望并非突然的良心發現,而是危難時刻觸碰內心后的自我拯救。
同樣,在《破罐子阿廖沙》中,托爾斯泰展現了一個用笑面對生活中一切苦難的孩子。桑德斯注意到結尾處的這一細節,阿廖莎到底為什么驚訝成了“托爾斯泰的遺漏”:“《阿廖沙》的永恒在于從來沒有告訴我一個答案,只是說:“繼續想吧”。人生亦是如此,生活從未給予過你唯一的答案。而文學的意義,或許正是將這些不得其解的疑問像種子般深埋進讀者腦海中,在擁有了足夠的人生的閱歷后,生根發芽,得到屬于自己的那一份答案。
心靈交流:與文學大師對話
桑德斯在書中分享俄國文學影響著他看待故事的方式:“當你沉浸在故事中,體驗他們的生活時,你的人生世界也會有所不同。”他的出發點并不在于給出一本關于閱讀和寫作的實操手冊,而是希望同讀者一同與文學大師的對話——而桑德斯在其中擔任著傳聲筒的作用,讓作者能夠跨越時空用文字與讀者進行靈魂的交流。
這看似是一本關于如何閱讀和寫作的書,但其實遠非如此。閱讀是個人的,寫作亦是。這本書的意義不在于教而在于分享。分享每個作品中作家如何與讀者對話,訴說他對人生的困惑、對現實的思考。摒棄故事是為了傳達教義、要告訴讀者一個什么道理的想法,那些經久不衰的故事的魅力是那些不被人遺忘的關于人生看法的問題,是那些作者通過文字所留下的具有多重理解、多重闡發的空白。這些空白如同烙印留在讀者的心中,隨著人生閱歷的增長不斷豐盈,不停滋長。這是閱讀的意義,也是寫作的意義。這也是走完這趟文學之旅,留存我們在人生的閱讀和寫作中永遠珍貴的寶藏。
原標題:《讀書 |《漫游在雨中池塘》:七個故事,托爾斯泰等四位大師的困惑與思考》
欄目編輯:郭影
來源:作者:戴靜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