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過醫院空無一人的長廊,打開病房,卻進入一間桌球室,轉身離開,忽然又身處監獄,放眼看去,對面竟是一間教室,一排排桌椅讓人仿佛回到學生時代……這不是哪部“無限流”小說的劇情,而是東莞豎店短劇基地。南都記者了解到,去年7月開業以來,已有上百個“副本”在這里上演。
制造業打底
108個場景空間在莞拔地而起
近年來,微短劇憑借“短平快”的傳播特性迅速吸引大眾目光,成為風頭正盛的文藝新業態。《中國微短劇行業發展白皮書(2024)》(以下簡稱“白皮書”)顯示,2024年國內短劇用戶規模達5.76億,市場規模也達到504億元,預計2027年將突破千億元大關 。
在邁向“千億級”賽道的進程中,一座短劇拍攝基地在廣東東莞拔地而起,喊出“橫店拍橫屏,豎店拍豎屏”的口號。4月29日,南都記者來到東莞“豎店”一探究竟。
走進豎店,占地8000平方米的核心拍攝區如同打開的“影視魔盒”:108個標準化場景以模塊化方式分布,從總裁辦公室到醫院手術室,從校園天臺到科幻實驗室,平均每70平方米就承載一個完整敘事空間。
豎店內的“醫院”場景。
“早上拍完霸道總裁追妻火葬場,下午轉場就能拍仙俠虐戀,這種極致效率在豎店就可以實現。”在豎店拍攝微短劇《谷柯他的陷阱》的劉導如此說道。
微短劇《落難小千金》的導演周導算了一筆賬:“在其他影視城拍現代戲要轉場3個區,在豎店從辦公室、豪宅到醫院全在步行5分鐘范圍內,每天省下2小時轉場時間相當于多拍20場戲。”
劇組在豎店拍攝。受訪者供圖
在微短劇行業,時間就是金錢。在豎店,一部微短劇平均3-5天完成拍攝,7天進入后期制作,15天全平臺上線。東莞豎店短劇基地負責人歐陽杰告訴南都記者,《再見傾心》就是在豎店生產的爆款,用7天時間拍攝,單日充值破200萬,單劇充值1238萬。“現在7天的微短劇已經很少了,拍攝的時間越來越短,但越來越精致。去年市場上還有很多非專業劇組,但今年明顯能感受到專業度的提升。”
據歐陽杰介紹,去年7月開業以來,已有上百個劇組來豎店拍攝,其中不少劇組從西安、上海專程趕來。除了場地,基地還利用東莞制造業優勢,搭建起微短劇道具庫、服裝庫,提供一站式服務。“選擇落地東莞,自然是看中了這里的區位優勢制造基礎。”
跨界升維
“微短劇+”讓線上小屏撬動線下產業
場地出租只是開始。歐陽杰表示,自己正探索打造微短劇從發行、制作再到商業變現的“全生態”模式。基地二期工程將擴容至10萬㎡,除了建設更多拍攝場景,還將邀請影視公司、投資公司、播放平臺入駐,延伸基地微短劇產業鏈。
基地二期工程。
同時,豎店短劇基地正積極開展校企合作。面對微短劇市場人才的緊缺,3月19日,基地與東莞城市學院新傳媒與藝術學院達成合作,將面向表演系、網絡與新媒體等專業開放編劇、導演、運營等崗位實習資源。同時,基地已組建超2萬人的演員招募社群,并為素人提供免費培訓,期待培養出更多“明日之星”。
事實上,微短劇行業已邁入“2.0時代”。《白皮書》指出,隨著轉型升級步入“深水區”,微短劇的內容精品化已成為行業共識,“微短劇+”呈現出廣闊市場。
豎店拍攝場景。
2025年初,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發布《關于實施“微短劇+”行動計劃 賦能千行百業的通知》,部署“微短劇+”六大創作計劃,引導微短劇行業與其他領域或行業有機結合,實現提質升級。3月5日,2025年東莞市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召開,會議上提到影視產業方面,加快出臺支持影視產業發展政策,大力支持和引導微短劇等新興網絡文藝形態發展。
政策的支持讓歐陽杰看到“微短劇+”的無限潛力。在他看來,以紅果短劇為代表的免費模式正在重塑行業生產格局,充值解鎖的商業模式將逐漸削弱,而“微短劇+文旅”“微短劇+品牌”未來可期。“現在是‘帶著短劇找到喜歡看的人’,算法會把短劇定向推給目標群體。東莞有這么多的工廠品牌,我們組織過幾次品牌和劇組的對接會,希望用微短劇撬動品牌發展。”
文旅方面,豎店短劇基地已與東莞多地達成合作,在粵暉園建設古裝場景、石龍中山路打造民國風拍攝區、西溪古村搭建年代戲……未來,“跟著微短劇游東莞”成為一種可能。
采寫/攝影:南都記者 李曉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