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豐臺麗澤商務區西側,藏著一處武術交流活躍的“都市秘境”—豐益公園。這里不僅是市民晨練的綠洲,更是一座傳統武術與現代健康理念交融的“露天武館”。這里有公益推廣的國標套路(太極拳和健身氣功),還有傳統武式太極拳、汪傳楊式太極拳(楊式太極拳老六路)、通背拳、大成拳、形意拳、民間武術五虎少林會的活態傳承。豐益公園內的武術健身活動以其多元的流派、專業的師資、開放的氛圍,成為武術愛好者的天堂。
一、自然與人文武術的共生空間
豐益公園占地14.76公頃,綠地覆蓋率達88%。曲徑通幽的園林設計暗合太極陰陽之道。參天大樹濾去都市喧囂,林下空間化作習武場域。林間晨曦中,太極拳的慢柔、太極推手的圓轉、通背拳的松彈等等交織成獨特的韻律;林蔭下,武術愛好者們或切磋技藝,或圍站論道。這種自然場域與武術文化的有機融合,使每次練拳都成為天人合一的修行體驗。公園的開放式設計讓這里成為“零門檻的全民健身場”。四線地鐵(10/14/16號線及房山線)環繞的便捷交通,讓這座"零門檻全民武館"成為武術愛好者練習交流的好地方。
二、國家推廣健身套路與民間武術傳承的交響
豐益公園內的武術活動以武協國家推廣套路與民間武術傳承相互促進和交融為特色,形成了覆蓋全年齡、全流派的立體教學網絡。
- 豐臺武協一分會,全民健身推廣領航標桿
豐臺武協一分會的社體指導員們每天上午都在豐益公園義務教授國標太極拳和健身氣功。豐臺武協一分會會員超百人,在會長任秀鳳(現任豐臺武協會長,兼任一分會會長)帶領下,構建起國家級健身套路的普惠網絡。一分會全力推廣國標太極拳和健身氣功套路,為全民健身做出了突出貢獻。先后義務教授太極拳24式、42式、八法五步、32劍、武當劍、36刀、八段錦、易筋經、十二法、大舞、太極功夫扇等國家推廣健身套路,多次獲得國家級、省市級比賽一等獎。八段錦水平領跑全國。
同時豐臺武協一分會注重融合傳統與創新,先后兩次聯合通背拳家張斌進行“通背八法健身功”培訓,并參加全國通背拳網絡交流展示大賽,展示傳統武術與現代健身結合成果。
- 傳統武式太極拳:剛柔并濟的傳世經典
武式太極拳第六代傳人李慶年先生,一般每周六、日上午在豐益公園教授傳統武式太極拳套路和太極拳推手等拳藝。李慶年先生1998年開始師從河北永年武式太極拳傳承人、邯鄲市武式太極拳協會第一任會長祁悅曾先生。隨師父27年的學拳中,勤奮好學,寒暑苦練,精心悟道,深得武式太極拳真傳,功力深厚拳理清晰,完整繼承了武禹襄家族秘傳體系,其拳架剛柔相濟,發力時如驚濤拍岸。李慶年所學武式太極拳傳承關系分為兩條線,一條傳承線為:武禹襄—李亦畬—李石泉(李亦畬長子)—祁錫書(武禹襄曾孫的表兄弟)—祁悅曾(祁錫書四子)—李慶年;另一條傳承線為:武禹襄—武延緒(武禹襄次孫)—武毓荃(武禹襄曾孫)—祁錫書—祁悅曾(祁錫書四子)—李慶年。武式太極拳傳統大架子(老架子)108式,是武式太極拳創始人武禹襄在其家族內部傳授的練功套路,對太極拳的勁路掌握訓練有著重要作用。在習練時,常伴有發力動作,行功時猶如大海之波濤洶涌,氣勢磅礴。
太極拳之鄉河北永年來的武式太極拳寧建龍老師,一般每天上午都在豐益公園活動,對傳統武式太極拳理解細膩,其拳架完整呈現"起承開合"的勁路精髓,并且善教善講,以細膩拆解揭示"引進落空"的太極智慧。對太極拳拳理拳意的講解和示范,直指太極拳的核心。
3、汪傳楊式太極拳(楊式太極拳老六路):以重視內功為特長的太極拳。
汪傳楊式太極拳名家陳田良的弟子紫檀簫,一般周日至周五上午在豐益公園活動。汪傳楊式太極拳是指汪永泉傳授的楊式太極拳,社會上習慣稱作楊式太極拳“老六路”,以知己之功(松散通空)和知彼之功(聽問拿放)為修煉體系,注重"神意氣"內功修煉。汪永泉7歲開始,隨其在溥倫貝子府做總管家的父親汪崇祿一起,在溥倫貝子府向楊健侯學習太極拳。14歲時即1917年,被楊健侯指定拜其三子楊澄甫為師。汪永泉在楊家同時接受了楊健侯和楊少侯太極拳藝的直接傳授,得到了楊家兩代三位大師的真傳,真正地繼承了楊家太極真功的精華。 陳田良老師的師父高占魁,是汪永泉早期五大弟子中的第四弟子,同時也是楊澄甫著名弟子閆月川的義子和徒弟。1964年,陳田良因緣拜入高占魁門下,隨師學習十七載,終得太極真傳,成為汪傳楊式太極拳核心傳人。
紫檀簫不斷研究探討汪傳太極拳的奧妙,先后公開發布《太極拳最核心的靈魂是“太極勁”,是神意氣,是“術”》《太極拳最重要的是“松”、松的關鍵是“心氣放松”》《練習太極拳要明白的哲理是陰陽虛實變化,是矛盾的對立統一》《太極拳推手是在平衡中尋找和創造“可乘之機”,信息的捕捉能力“聽勁”是基礎》《“著熟、懂勁、神明”是“著熟”漸進的不同程度和不同水平》等文章,并在百度頭條等媒體創辦了“太極拳養生推手”號對內家拳拳理拳技進行挖掘和推廣,實現傳統心法的現代傳播。
4.大成拳:實戰技擊性極強的傳統拳種
大成拳李老先生一般每天上午在豐益公園活動,給愛好者講解演示大成拳的基本功訓練和拳理拳意。大成拳又稱意拳,是中國傳統拳術之一,屬于內家拳,源于心意拳。是清末民初河北深縣王薌齋先生在形意拳基礎上吸取眾家之長創立。無固定招法和拳套,強調以意念引導動作。王薌齋先生少時體弱多病,為求強身健體,學習各種武術。通過意拳功法系統訓練,改善人體生理機能,優化人體內外系統,從而達到強身健體、御侮防身、增智益壽、修養身心的目的。王薌齋攜手門下眾多弟子,推廣與傳承大成拳,并撰寫了《意拳正軌》《拳道中樞》等一系列重要著作。
另外,在豐益公園經常活動的還有民間花會五虎少林會成員,刀槍劍戟等18般兵器樣樣能玩。不定期來活動的吳圖南支葉老師,太極聽勁發勁功夫非常厲害。還有習練形意、八卦、陳式太極拳、傳統楊式太極拳、少林拳的各種武術活動人群,使豐益公園體育和武術呈現多種多樣態勢。
三、從“以武會友”到“全民健康”的社區實踐
豐益公園的武術活動突破了單一的教學功能,構建起“教學-交流”的生態。 每天上午,不同流派拳友在做完自己的功課后,即興友好推手切磋,交流練拳心得,互相學習,以“論勁”代“練拳”,探討“松活彈抖”與“聽勁化勁”的異曲同工之妙,檢驗"聽勁化勁"的實際效果。武術愛好者們在此突破門派桎梏,在"棚捋擠按"的互動中探尋武術本質,形成獨特的"以武論道"社群文化。同時也吸引來了眾多愛好者來豐益公園參加參與。
四、時間靈活的自由選擇 ,造就健康和諧的武林生態。
每天上午,不同流派在豐益公園開展活動,在都市叢林中重拾生命的張力。 豐益公園武術活動的獨特之處,在于它既承載著“止戈為武”的傳統文化基因,又呼應著“健康中國”的時代脈搏。
在這里,一招一式不僅是身體的鍛煉,更是一次次與歷史對話、與自我和解的精神修行。豐益公園的武術文化的自發活動正書寫著傳統武術的現代轉型,一是將麗澤商務區周邊綠地公園轉化為文化傳承容器,二是創建了"武術+"全民健身新模式,三是通過武術社群培育武術愛好者的精神共同體,這塊永不謝幕的都市武林,正以開放之姿靜候每位追尋身心平衡的現代人,等待每一位追求健康與智慧的生命加入。
對陳田良老師授拳時胳膊沉甸甸難于被抬起的理解 對陳田良授汪傳楊式太極拳架中搖轆轤動作的理解 對陳田良授汪傳楊式太極拳拳架中步法的“膝蓋找膝蓋”的理解 對陳田良授太極拳架中“一顯”和“一抓撓”的理解 對陳田良老師授拳時所說眼神也可以傳東西的理解 對陳田良老師授拳時所說眼神也可以傳東西的理解 對陳田良太極拳架中“鼓蕩”的理解 形意拳基本的弧線運動、螺旋運動、杠桿力:張發智先生之功夫34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