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董某事件引發了巨大爭議,有人對其履歷造假感到憤怒,有人唾罵她濫用資源。但要是你只看到出軌、違規這些層面,那就太膚淺了。醫院,本身就是兩種體系矛盾撕扯下誕生的“怪物”。
說句題外話,之前一直有醫學生問我大學規劃相關問題,我不敢說。為啥不敢說呢?就是因為我今天要說的這些內容,會讓所有學醫的人徹底打消學醫的念頭。可我是老師,我怎么能這么做,這跟要了我自己的命有什么區別呢?但現在無所謂了,這位董小姐的事情爆出來,等于已經“要了”所有普通人的命了。想知道我為什么這么說嗎?且聽我慢慢道來。
首先,咱們必須時刻牢記,醫院是計劃經濟體系下的產物,它承擔著國家公共醫療的重任,要讓全中國所有普通人都能看得起病。但這個擔子太重了,所以醫院必須聽從上級指揮,執行政策安排,走嚴格流程,講程序正義。哪怕效率再低,也要合規;哪怕病人情況再危急,也得等批文。
就好比,急救室明明有空床,病人都送到門口了,可因為醫院規定急救床位需要科主任批字,值班醫生不敢隨便接收,結果只能眼睜睜看著病人多等半個小時。有的患者排了半天隊,以為能做檢查了,醫生卻告訴他機器有,但得先走流程報批,批文下來后才能用,而批文可能得等一兩天。甚至有些手術都準備好了,病人也麻醉了,卻發現某項術前審批還沒蓋章,手術只能硬生生暫停,病人在麻醉中被撤回病房。
在這里,你以為醫生最怕的是治不好病?其實醫生最怕的是流程不合規、操作不合章、責任歸不到位。最重要的不是把人救回來,而是確保每一張表、每一個章、每一條流程都滴水不漏。重要的不是病人安全,而是領導安全、醫院安全、流程安全。只要不出大事,哪怕病人多受點罪,都能被默默壓下。但一旦出了事,第一反應不是補救病人,而是趕緊開會,劃清責任,第一時間把鍋甩給最底層。這就是計劃經濟留下的問題。
那么,如果有醫生出于良心,覺得病人實在撐不住了,違規一步,破例救了人,流程沒走完就先搶救了,會怎樣呢?
答案是,即便救了人,他一樣要受罰。違規啟動搶救程序、未按規定審批、醫療行為未留痕、流程文件缺失,責任都得由他承擔。最終,該醫生可能會受到行政處分、扣績效,甚至直接被開除。
別說良心救人了,哪怕你救了10個,救了全世界,只要流程出問題,責任還是你的。因為在體制眼里,救活人是感情用事,合規流程才是秩序。你能救人,但不能破壞秩序。一旦破壞了秩序,你就是危險,就是風險,就必須被清除。
所以,醫院里真正“聰明”的醫生,不是救人最快的,而是最懂規矩、最會保護自己的。你可以慢,可以繞,可以轉幾個科簽幾個章,只要程序合規,哪怕病人中途死在擔架上也沒人追究你的責任。但你不能快,不能越權,不能逾越規定。哪怕你救回了病人,體制也不會感謝你,只會懲罰你。這就是醫院真實的一面。
而另一方面,醫院又必須在市場經濟體系中生存。醫保控費、經營利潤、科室創收、競價引流,每一項都是硬指標。病房要住滿,手術量要上去,設備要回本,項目要盈利。醫生既要治病救人,又得負責創收。
醫院既是公益機構,又是企業單位。于是在利益驅動下,資源成了籌碼,職務成了資本,患者成了數字,醫生成了流水線工人,醫療不再是單純的救治,而是利潤考核、排名競爭、資本運作。這就是市場經濟帶來的不良影響。
醫院夾在這兩套體系中間,集中了兩種體系最糟糕的弊端。既怕擔責又要追利潤,既走流程又要搶市場,既講規章又要玩潛規則,既公開公正又暗中操作。這種扭曲的環境,自然滋生出各種看似荒謬實則必然的現象。
比如選人用人上的“人脈傳承”,領導崗位的繼承,隱形特權的代際轉移,這是體制文化決定的。因為對體制來說,最重要的是可控,熟人比外人可靠,人脈比能力可靠。
再比如形式主義,救治水平如何不重要,材料要完美,表格要工整,指標要達標。還有責任轉嫁,出了事第一時間甩鍋下屬,能推給流程就推給流程,能甩給外包就甩給外包。以及資源尋租,崗位可以交易,晉升可以包裝,論文可以代寫,項目可以暗箱操作。
醫院早已經不是一個單純救人的地方,而是一個復雜的利益混合體。董某就是這種環境的產物。他從一開始就沒打算做一線醫生,他的目標從來就不是成為技術型專家,而是在一流醫院刷履歷,快速完成“社會鍍金”。利用導師的論文、項目包裝個人履歷,最終以醫生身份轉型進入醫院行政、政策機構,或者進一步進入醫療體制上層做管理崗位,甚至跨行業“鍍金”。在這種設計里,規培只是個過場,手術室只是個背景板,病人只是個道具,真正重要的是資源、關系和履歷。
董某只不過是體制內“鍍金計劃”中的一顆小棋子,今天是他,明天還會有無數個類似的人,用最快的速度穿越醫院這片“夾縫”,拿到屬于特權階層的“通行證”。
而普通家庭的孩子呢,還在按部就班地拼命熬本科、熬碩士、熬規培。還在深夜的實驗室寫論文,背病例。擔心論文盲審不通過,擔心課題落選,擔心推薦失利。你以為自己拼的是醫術,實際上拼的是資源、身份,是被安排好的位置。
醫院是最講程序的地方,所以也是最能把程序玩到極致的地方。程序不是保障公平,而是掩蓋不公平的外衣。所以董某事件不是偶然,而是體制的必然。他的成功不是醫學教育的成功,而是資源運作體系中一次不太完美的“演出”。真正值得我們警惕的,不是一個董某,而是這個體系正在悄無聲息地不斷制造出更多類似的情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