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房子”,要上新了。
層高不低于3米、4層及以上住宅需設電梯、增強墻體和樓板隔聲性能……繼2025年全國兩會期間,“好房子”首現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后,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最新發布的國家標準《住宅項目規范》(以下簡稱《規范》),作出上述規定。2025年5月1日起,該國家標準開始實施。
2025年5月1日起,《住宅項目規范》開始實施。
“提升新建住宅標準,建設更多‘好房子’”,無疑是新規釋放的最強信號。
根據新的住宅項目規范,“好房子”長啥樣?有什么硬性指標?層高高了、樓板厚了,電梯成“標配”,對市民群眾有哪些實實在在的好處?就上述問題,南都記者采訪多方,解析新規下好房子的那些“硬指標”。
臥室、客廳、衛生間
通通要變高
為房子“增高”,是本次新規最受關注的內容之一。
此前,2011版《住宅設計規范》中規定“住宅層高宜為2.8米”,并未對層高作強制規定。而本次新規則將原規范規定的“宜為2.8米”調整為“不低于3米”。
在住宅建筑領域,層高由兩部分組成,即“樓板厚度”與“室內凈高”,而室內凈高正是影響居住體驗的重要因素。對此,《規范》也明確規定:臥室、起居室的室內凈高不應低于2.6米;廚房衛生間室內凈高不應低于2.2米。
“提高層高,一方面能創造更好的自然采光和通風條件,另一方面也更有利于滿足個性化裝修、適應不同的生活需求。”全國政協委員、廣東省建筑科學研究院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周荃在接受南都采訪時表示,提高層高是住宅邁向高品質重要的一步。
“在安裝中央空調時,頂面通常需要下吊25-35厘米才能包裹空調內機,如此一來,層高低的住宅就會顯得壓抑。”馬先生是廣州一家空調企業的工程負責人,他對南都記者說,隨著本次新規落地后,新建住宅層高增加20厘米,將為中央空調、新風系統等設備提供充足安裝空間,從而解決‘壓層高’的問題。
“針對流行的吊頂設計而言,如果吊頂后的凈高低于2.4米,我們通常就不建議做吊頂了。”從事裝修行業多年的張先生,目前是廣州一家裝修公司的負責人,他告訴南都記者,提高層高和室內凈高,讓房子能夠適配更多提升居住舒適性的裝修解決方案。
高層住宅層高是衡量項目質量的指標之一。
層高,除了影響居住體驗,也與建筑質量息息相關。
“規范里的層高,指的是‘室內凈高’加‘樓板厚度’。室內凈高增加,可以讓房子看起來更寬敞;現行規范下,樓板越厚,房子的隔音、荷載能力就越強。”中建一局廣東分公司副總經理、一級建造師劉偉告訴南都記者,樓板厚度是判斷建筑質量的標準之一,但相對于樓板在層高中的厚度和占比,消費者普遍更關注的是室內凈高。
對于樓板厚度,本次頒布的《規范》亦有明確:新建住宅建筑的鋼筋混凝土結構實心樓板厚度不應小于100mm。而此前,針對住宅建筑樓板厚度,相關規范均未有針對性標準。
“一些開發商為了節約成本,會把樓板做得非常薄,有的甚至只有八九厘米。”上述長期從事裝修行業的張先生也告訴記者,自己的工地曾多次出現裝修時打穿樓板的情況。
張先生對記者介紹,房屋樓板過薄,一方面導致隔音效果不佳,另一方面則是容易發生施工糾紛。“樓板太薄,裝修時就容易出現開裂、漏水的問題,很容易引起鄰里糾紛;另外,由于隔音問題,一些業主不得不另外鋪設隔音裝置,無論如何,都會增加房屋的使用成本。”
對此,《規范》對噪聲標準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方面,《規范》提高了臥室、起居室與相鄰房間之間墻、樓板的隔聲性能要求,從“不應大于75分貝”提升為“不應大于65分貝”;另一方面,對電梯、水泵、變壓器等共用設施設備以及空調外機傳至室內的噪聲,也做了具體限值:傳至臥室的低頻噪聲不能超過30分貝,起居室不能超過40分貝。
四層以上都要裝!
電梯或成未來住宅標配
隨著本次新規出爐,新建住宅的部分“硬指標”得以提升。
其中,住宅電梯配置成為關注焦點。從2025年5月1日起,全國范圍內的新建住宅需執行新規標準:4層及以上住宅必須至少配置一臺電梯。而在此前的相關標準中,“7層”,才是住宅設置電梯的強制門檻。
“4層以上必須配備電梯,是未來新建住宅普遍能夠達到適老化、智能化需求的關鍵。”廣州一家房產中介公司負責人林先生對南都記者說,除了方便出行外,低層住宅配備電梯在物品搬運、醫療救護等方面,也能起到提升居住體驗的作用。
電梯配置直接影響著老年群體的生活質量和社會參與度。“沒有電梯,很多人就會減少下樓的頻率,這一現象在老年群體中尤其明顯。”林先生告訴南都記者,據其公司研究部門數據,全國范圍內,在未配置電梯的多層住宅(樓層多為5層-9層)中,60歲以上居民日均活動半徑僅為電梯住宅同齡居民的三分之一。
部分老舊小區加裝的外掛電梯。新華社發
黃女士在廣州一家地產公司擔任副總裁,在她看來,低層住宅配備電梯,還有看不見的“效果”。“與后期加裝電梯不同,原裝電梯對部分住戶采光出行沒有影響,將極大減少相關的鄰里糾紛。”黃女士對南都記者說。
“相比原裝電梯,加裝電梯有時候無法完全解決便利出行的問題。”廣日電梯工程業務部負責人在接受南都記者采訪時表示,一些小區由于樓道設計原因,往往只能采取半層入戶的電梯加裝方案。他坦言,這意味著居民出行,仍還要走半層樓梯才能坐上電梯。
新規實施后,電梯或成為未來住宅的標配。“4層及以上都要配置電梯,今后可能就不存在沒有電梯的住宅了。”黃女士向記者介紹,如今住宅市場4層以下的產品占比較小,且很多新建的別墅和疊墅產品為客戶預留電梯井,已成為常規操作。
除了對設置電梯的住宅樓層提出要求外,《規范》還基于智能化對電梯提出了要求——要求住宅建筑的公共移動通信信號能夠覆蓋到公共空間和電梯轎廂內。
對此,廣日電梯工程業務部負責人認為,這一規定使電梯發生緊急情況下,可及時與外界聯絡,保障乘梯安全和救援時效。“從另一個方面,外賣、快遞等服務人員能在電梯里正常通話,從某種程度上也提高了這些行業的服務質量。”該負責人對記者說道,對居民而言,生活便利了,房子住起來也就更舒服了。
“軟硬”兼具,才算“好房子”
層高不低于3米、4層及以上住宅須設電梯、增強墻體和樓板隔聲性能……隨著本次新規出爐,新建住宅的部分“硬指標”得以提升。
然而,真正的“好房子”自然也離不開“軟實力”的支撐。“‘好房子’不僅要建得好,還要‘養’得好。”談及對“好房子”的理解,廣州華南新城物管會副主任、業主代表張翠微在接受南都記者采訪時表示,居住的安全性和舒適度,是居民衡量房子是否“好”的關鍵。
真正的“好房子”離不開“軟實力”的支撐。
在張翠微看來,在建設完成后,房子好不好,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物業管理水平的優劣。“公區環境維護得好不好、機電設備是否安全運行、處理居民反饋是否及時、賬目收支是否公開透明……做不好這些,樓就算蓋得再漂亮,也很難稱得上是‘好房子’。”張翠微認為,要提高房子的“軟實力”,必須有好的管理制度去保障。
“只有‘軟硬’皆備的房子,才能算得上‘好房子’。”廣東省人大常委會委員、省律師協會副會長劉濤在接受南都記者采訪時說,社區治理水平是衡量“房子”是否好的關鍵因素,也是實現社區善治的必經之路。
采寫:南都記者 朱唯信
出品:南都政務新聞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