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眾在“千年石語——廣西唐宋碑拓精品展”上拍照。記者宋延康攝
石刻碑拓,是凝固的文明密碼,亦是歷史的無聲見證。4月30日,“千年石語——廣西唐宋碑拓精品展”在廣西博物館8號展廳向公眾免費開放。本次展覽展出廣西唐宋碑拓45件(套),邀觀眾一同觸摸時光的刻痕,聆聽石上的千年回響,在筆墨刀痕間,感悟中華文明的深厚與燦爛。展覽展期將持續至6月29日。
廣西在歷史上是歷代王朝經略南疆的要地,多民族文化在此交融共生。生長或游歷、寓居于此的歷代文人墨客,以山為書,以石為頁,刻字為文,將廣西的歷史文化定格于山水之間。這些斑駁的文字,記錄著歷代王朝治理南疆的風云變幻,見證多民族文化的共生共榮;鐫刻著遷客騷人的翰墨風華,傳遞古代文人的節氣與襟懷;承載著山水之間的詩意棲居,再現古人尋幽訪勝的雅趣。
石雖不能言,其痕溯千年。據不完全統計,現存廣西石刻有6000件以上,從唐宋至明清,以墓志、碑銘、題記、詩詞為載體,記錄邊疆治理、族群互動、文教傳播、軍事防御等歷史細節,構成一部鐫刻于山巖的“文明史”。本次展覽精選廣西唐宋時期碑拓,通過“邊地志——王朝經略與民族交融”“南天魂——名士墨跡與文人風骨”“煙霞銘——勝地游蹤與山水寄情”三大篇章,再現唐宋時期廣西的政治風云、人文精神和山水情懷。
本次展覽策展人高夢然介紹,碑拓雖然只有黑底白字,但重在故事感,觀眾在看展時可以側重于展品背后的故事。如宋太宗御題《瑞云》《精忠》,碑刻原立于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縣真仙巖,為廣西歷史上最早的皇帝墨跡石刻;范成大《復水月洞銘并序》刻于桂林象鼻山水月洞,主張恢復“水月”洞名,并希望“百世之后尚無改也”;《六合堅固大宅頌》和《智城碑》是國內現存最早記錄壯族社會歷史的石刻文獻,反映了中原文風對廣西民族地區文化的影響和民族交融。(記者 陳蕾)
來源:南寧晚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