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創造幸福,健康是勞動的基礎,心理健康直接影響著勞動者的工作心態、工作效率、價值感、安全感和幸福感。當前人們壓力大,在掙錢養家、照顧老人、教育孩子、實現個人夢想等各方面都想追求平衡,但“不如意事常八九”,焦慮、抑郁等問題難免會困擾人們,因此要掌握科學的應對方法。
PART01
警惕創傷后應激障礙的5個信號
有句俗話叫:“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您是否有過這樣的體會:剛剛經歷過不開心或者令人震驚、恐懼的事,然后腦海中就反復重復那些不愉快或者可怕的場景,或者看到某個場景就會把它跟曾經的不愉快、恐懼,或與未來的憂慮聯想到一起;或者極度不愿意提及不愉快的過往……這些情況叫作創傷后應激障礙。
創傷后應激障礙是2024年12月發布的新版《職業病分類和目錄》中新增的一種職業病。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定醫院院長王剛介紹,創傷后應激障礙是指,在嚴重的創傷事件之后出現的一系列心理和行為癥狀,具體表現如下:
侵入性癥狀 災難性的場景在腦海中反復出現。
回避 有意回避跟創傷有關的人、地點,拒絕回憶它。
警覺性增強 其表現為易怒、易激惹、睡眠障礙等。
認知和情緒相關癥狀 出現記憶力障礙,或者出現情感麻木等。
軀體癥狀 如肌肉的酸痛、頭疼,還有心悸等。
如果這些癥狀持續1個月以上,而且嚴重影響到了勞動者的工作、生活和社交能力,就可以考慮診斷這個疾病。
王剛指出,根據2025年4月3日國家發布的《職業性創傷后應激障礙診斷標準》的相關要求,用人單位需要在平時做好心理危機干預的預案,并且準備相應的設備,比如說用于心理測量的設備、用于放松訓練的設備,而且要定期給職工開展心理相關的培訓和演練。
PART02
預防焦慮、抑郁,先掌握減壓妙招
相比于創傷后應激障礙,焦慮、抑郁問題更為常見,人們對這兩個問題的關注度也更高。王剛表示,焦慮、抑郁情緒的形成跟壓力有一定的關系。對此,可以適當采用一些緩解壓力的方式。
通過運動來減壓 運動是一種很好的緩解壓力、調節情緒的方式。根據國內外研究的一些報道,像戶外運動、團體運動,對壓力緩解、情緒調節很有效。
通過傾訴來減壓 跟親朋好友之間的傾訴,是非常好的一種宣泄手段,也對壓力的緩解有所幫助。
通過正向感官來減壓 一些感官的刺激也有利于緩解壓力。比如看一看綠色的植物、令人心曠神怡的景色,聽一聽悠揚的音樂,聞一聞香薰,做一做、嘗一嘗可口的美食,玩一玩捏捏樂、壓力球,通過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的綜合正向刺激來調節情緒。
國家衛生健康委職業安全衛生研究中心法規標準室主任醫師王海椒也介紹了一些應對壓力的辦法。
目標“跳起來夠得著”即可 首先不要給自己制訂過高的目標,要“跳起來夠得著”的目標就行。
認識到并肯定自我價值 要提高心理的彈性,肯定自我的價值,培養職業的榮譽感。比如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如外賣員、快遞員,為群眾解決了出行、就餐、購物、運輸等燃眉之急,是城市運轉不可或缺的群體。可以用自我暗示來調適心理,給自己積極的語言或想象,來調節不良的情緒。
撥打“12356”熱線 可以撥打公益心理熱線“12356”來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
PART03
有心理問題,不要諱疾忌醫
除了心理問題本身外,職場中特別是白領人群中常有這樣一種現象:只要一焦慮、緊張就喜歡吃東西,吃多了又擔心發胖影響健康,于是更加焦慮,形成了惡性循環。對此,王剛表示,這種情況叫作情緒性進食。
“我們在臨床看到一類來訪者,他由于壓力、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的原因,選擇用進食的方式來緩解壓力、調節情緒,把過度進食尤其是高糖、高熱量的進食當成一種手段,而這樣做肯定是不科學的。我們希望緩解壓力、調節情緒應該用科學的方式。另外,絕大多數精神心理問題都是可以有效治療的,所以勞動者不要諱疾忌醫,要及時尋求精神衛生機構的專業幫助。”王剛說。
轉載請注明來源保健時報微信公眾號
本文封面圖片及文內圖片來自版權圖庫
記者 || 楚超
編輯 || 顏紅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