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北朝風貌,品味書畫魅力,探尋漆器匠心,領略銅藝傳承……5月1日,四大新展在天津博物館(以下簡稱天博)同時亮相。為滿足觀眾假日期間的文化需求,5月1日至4日,天博將延時至21時閉館。
8個省區市、14家文博單位的220余件(套)文物講述北朝史
在中國歷史長河中,歷程跌宕的“北朝”留下重要一筆。“同鑄山河”——北朝歷史文物主題展,通過8個省區市、14家文博單位的220余件(套)金器、銅器、陶器、壁畫、石刻造像等各類文物,講述北朝架民族橋梁、促深度融合的歷史。
4月29日,記者走進天博探展。展廳里,山西省大同市云波路壁畫墓出土的《侍從圖》人物眾多,引人注目。策展人董雪迎介紹,這幅位于墓室北壁的壁畫應該是墓主夫婦郊外出行宴食場面的局部,壁畫的構圖以及在墓葬中的位置是學習自中原地區,是北朝融入中原文明的一種表現。在另一幅壁畫《儀衛武士圖》中,人物的服飾明顯與《侍從圖》中的不同。“北方游牧民族為了騎馬便利、防風防沙,衣服是窄袖、左邊系扣。服飾漢化改革之后,衣服變成了寬袖、右邊系扣。這幅壁畫中人物的衣服就是漢化改革的體現。”董雪迎說。
展品中,雙鹿紋金牌飾是早期拓跋鮮卑和周邊族群融合的體現,各類陶俑反映了北魏建立政權后對漢文化的學習與借鑒。董雪迎表示:“在秦漢文明和隋唐文明兩個高峰期間,魏晉南北朝是一個歷史的低谷,而北朝則是走出低谷的出口。因為北朝時期廣泛的民族融合,為隋唐時期多元統一的國家奠定了基礎。比如府兵制、三省六部制、均田制等我們熟知的隋唐時期的制度,都是發源于北朝,可以說北朝是隋唐的制度和文化的源頭。所以這個階段是社會的重要轉型期。雖然在物質文明的發達程度上不及秦漢和隋唐,但北朝相關文物有自己的特點。希望通過這次展覽,能讓觀眾感受北朝風貌。”
天博館藏書畫、漆器同時亮相,熔銅藝術躍動河海
天博館藏書畫精品展、館藏漆器文物展以及“魅力庚彩 躍動河海”朱炳仁天津藝術展在今日同時登場。
天博館藏書畫序列完整、數量眾多、品質精良。策展人潘恒向記者介紹,此次新推出的館藏書畫精品展,以中國美術史發展時間為軸進行展品選擇,且為書法、繪畫同時展出,包含了許多一、二級文物,意在以此呈現更為豐富多樣的藝術生態。夏昶《淇澳清風圖》卷、傅山草書《讀傳鐙》詩軸、石濤《巢湖圖》軸等館藏代表性藏品,沈周《虎丘送客圖》軸、董其昌《疏林遠岫圖》軸等各藝術流派的經典作品,以及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且為書畫研究提供確證的王翚《云山競秀圖》卷等,都將展出。
漆器工藝源遠流長。天博館藏漆器外觀精美、種類豐富。此次館藏漆器文物展以漆器制作流程為線索,通過“木汁成滴 水積泉涌”“器之骨肉 不可不堅”“千文萬華 斑斕新熠”等篇章展示漆器制作工藝,以展現大漆藝術的魅力。
“魅力庚彩 躍動河海”朱炳仁天津藝術展展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朱炳仁的眾多作品。該展覽負責人魏程程介紹,“熔銅”是讓銅在高溫下熔化流動,后經過冷卻成型、捶打焊接、打磨拋光等工序,最終呈現率意曼舞的樣貌。展覽展出百余件(組)銅藝作品,以“流動的色彩”呼應天津“河海通津”的多元文化特質,以“銅禮東方”“熔銅化境”“庚彩萬象”三個主題演繹傳統工藝的當代蛻變。
天博十余個展覽同時展出,多元活動齊登場
此次四個新展體現出不同的策展視角。天博黨委副書記錢玲介紹,北朝歷史文物主題展是繼今年年初秦漢文物主題展后,天博又一涉及中華文明探源的重磅展覽;館藏書畫精品展后續將作為館內基本陳列,持續更新展品,讓重新梳理的館藏書畫精品與觀眾見面;館藏漆器文物展深耕藏品研究,闡釋文物故事,致力于普及漆器知識;朱炳仁藝術展能讓觀眾深入了解中國當代銅雕藝術。這四個展覽從多維度詮釋了中華文明的燦爛與多彩,希望觀眾能從中獲得全新認知與收獲。
“五一”假期,天博館內共有十余個展覽同時面向觀眾。此外,天博還配合展覽策劃了豐富的文化活動,如北朝服飾走秀、非遺體驗等。(記者 劉莉莉 攝影 曹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