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中方反制后,肆意揮舞關稅大棒的特朗普不得不連退兩步,又開始服軟了。
白宮那頭趕緊出來放話,說如果談判的話,不會再擺出那種強硬架勢了,還打算把高達145%的關稅大幅砍下來。
可偏偏這時候,有些人就開始動搖了,說什么“差不多就得了”“得饒人處且饒人”,覺得這機會難得,不如緩和一下氣氛就算了。
但說實話,這種想法真是大錯特錯!7年前的挫折告訴中國:不可沽名學霸王!
特朗普服軟?
面對現實,特朗普不得不服軟。
別看美國超市里琳瑯滿目的節日飾品、廚房小電器、園藝工具、兒童玩具,一旦追溯產地,你會驚訝地發現:一大半都是“中國制造”。
看看普通家庭,光是一臺洗衣機,就因為關稅悄悄漲了一百多美元,這就是政策失衡帶來的“隱形賬單”。
關稅這事,不光是“殺敵一千”,更像是“自己先挨一悶棍”。
你說,這買賣劃算嗎?
可別以為面對貿易摩擦,中國就只能“默默挨打”。
事實上,這幾年,中國悄悄調整著自己的國際貿易結構。
最直觀的變化,就是對美國的依賴正在大幅降低。
曾幾何時,美國可是中國最大外貿市場之一,占比高達五分之一左右,而如今,這個比例已經明顯回落,而且看起來還在一路往下走。
中國則轉而向東盟、歐盟、“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發力,把雞蛋撒在更多籃子里,美國這只“籃子”失寵了。
更有意思的是,一些美國企業面對關稅高墻,不但沒“乖乖”把工廠搬回國內,反而開始玩起“太極搬倉”的策略。
比如,把中國制造的商品悄悄轉運到加拿大、墨西哥等第三地暫存,等風頭過去再伺機入美。
別以為“不可替代”這頂帽子只扣在中國頭上,其實在某些關鍵領域,風向早就變了。
比如稀土,這玩意兒看起來不起眼,實則是制造高端芯片、導彈、戰斗機等高科技裝備的“命門”。
而全球最大的稀土供應國是誰?沒錯,就是中國。
換句話說,一旦中國“掐閥門”,美國的高科技和軍工體系恐怕得瞬間“卡殼”。
再看商業領域,前陣子沃爾瑪那招“把新增關稅成本甩鍋給中國供應商”,看似精明,結果卻踢到了鐵板。
供應商們不買賬,集體反彈,中國官方也迅速表態撐腰,直接把球踢回了美國。
于是這筆賬,最后繞了一圈,竟然落在了美國企業和消費者頭上。
有分析認為,特朗普那一套所謂的“極限施壓”,本質上是想用“忽冷忽熱”的方式把對手逼進談判桌。
但這招對付小國或許奏效,遇到中國這種家底厚、反應快、韌性強的對手,效果恐怕就不太妙了。
最近特朗普團隊又開始放風,說考慮撤部分關稅、恢復對話云云,聽起來像是態度軟化了。
但這種轉向更多像是戰術性放風,真實動機嘛,想必大家心里都有數。
面對特朗普團隊“考慮重啟談判”的風聲,中國外交和商務系統的回應可謂干脆利落。
沒有談判,除非你們先把加的那些關稅全撤了。
畢竟,前車之鑒還歷歷在目:前幾年的談判剛簽字、墨跡都還沒干,美方就單方面撕毀協議、加碼關稅,這種“翻臉比翻書還快”的行為,中方這回不吃這套了。
更關鍵的是,中國看得也挺透:這波“示好”背后,很可能是美國內部經濟壓力大了,不是突然良心發現想講理了。
畢竟最近美股一陣猛跌,加上美聯儲的加息風向又起波瀾,資本市場那頭風吹草動,白宮的政策節奏也難免跟著晃動起來。
別忘了,穩定的經濟表現才是總統競選和政策推進的“基本盤”。
外交辭令說得再好聽,也比不上CPI和就業率來得實在。
更諷刺的是,特朗普當年打貿易戰,掰著手指頭算逆差,把蘋果在中國組裝的出口額都賴在中國頭上,硬說中國賺了美國的錢,卻閉口不提那些利潤最后都匯入了硅谷和華爾街。
打了幾年下來,不但逆差沒減,某些月份還因為企業恐慌搶貨囤貨,逆差“反向飆升”。
這場“以戰逼談”的算盤,顯然沒打響。
特朗普的貿易戰聽起來氣勢洶洶,但現實卻有些骨感。
美國的老盟友們并不全都愿意買賬,英國脫歐后忙著自顧不暇,哪有閑心去跟著美國“脫鉤”中國?
歐盟一邊跟美國談氣候和防務,一邊對中國市場始終保持著濃厚興趣,早就明確表態——“脫鉤”不是選項,合作才是王道。
東南亞更不用說,早已將中國視作貿易、投資和基建合作的重要伙伴,甚至借力“一帶一路”搞活了不少經濟項目。
而日本,雖然是美國亞太戰略中的重要一環,但在中日經貿關系這塊上,始終小心拿捏分寸,既不想得罪美國,也不想真惹惱中國。
畢竟,在這個全球產業鏈緊密交織、誰也離不開誰的時代,各國的算盤也很清楚:跟著美國搞對抗,吃虧的可能是自己。
韌性,最終的試金石?
歸根結底,這場圍繞“不可替代性”展開的大國博弈,拼的不是誰喊得響,而是誰更扛得住。
比的是綜合國力,更是經濟的韌性和戰略的耐力。
就眼下看,特朗普團隊這邊多少有點進退失據:繼續“硬剛”吧,農產品賣不出去、制造業哀嚎、圣誕節商品斷貨,壓得本土企業喘不過氣,鐵票倉里的農民伯伯說不定都要翻臉。
若突然“轉向”想談,那些一口一個“強硬制華”的競選承諾就得打水漂,支持者的信任也可能打折扣。
這種兩難的境地,說白了就是政策沒前后邏輯、節奏太跳脫,搞得盟友也越來越看不懂:你到底想干嘛?
反觀中國,雖然同樣經歷了一段時間的出口壓力和企業挑戰,但龐大的內需市場、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再加上持續推進的高端制造和科技創新,確實撐起了一定的緩沖區。
這種“有備而來”的底氣,讓中國在談判桌上不再只是“等對方出牌”,而是敢于主動亮牌。
未來會怎么走?恐怕沒人能一錘定音。
特朗普政府近期釋放出一些緩和信號,看起來像是想降降溫,但這到底是真心想談、策略調整,還是單純為了爭取時間、緩一口氣,實在還不好說。
現在就下結論,未免也太早了點。
參考信源
華夏經緯網丨回顧2018年中美第一次貿易戰,特朗普“打了一個寂寞”
極目新聞丨白宮放風對華關稅“大幅下降”,背后居心險惡當認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