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成都市武侯區鹽外芙蓉學校(以下簡稱“鹽外芙蓉”)宣布,將于今年9月正式增設高中部。在“擴大高中階段學位供給”的政策背景下,鹽外芙蓉以民辦教育創新者的姿態,從九年一貫制學校向K12學校轉型,成為區域教育布局的重要補充。
“教育不應在公辦與民辦的二元對立中撕裂,而要在育人本質處融合共生。”這句話,道出鹽外芙蓉高中部的立校之本。鹽外芙蓉總校長楊勁表示,學校高中部的設立,不僅是武侯區教育局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更是響應國家教育改革號召、探索新時代育人模式的創新實踐。
該校總學監任天府介紹,學校在義務教育階段積累的經驗基礎上,將圍繞高中教育深化改革,重點突破傳統教學模式,著力培養適應國家戰略需求的創新型人才。
“當前高中教育改革的核心是提升質量、轉變方式。我們既要傳承優秀教育傳統,更要探索符合時代需求的育人路徑。”任天府強調,面對人工智能時代的沖擊,教育的本質始終是“人與人的溝通”,學校高中部將堅持“潤心啟智、強身立德、多元成才、終身發展”的核心理念,培養身心健全、德才兼備的未來公民。
具體而言,鹽外芙蓉高中部將通過“四大理念”構建育人體系:
1.潤心啟智:從“心”出發,激活高階思維
任天府稱,“潤心啟智”是教育的基礎,打破傳統“知識灌輸”模式,建立“情感先導”的學習機制,強調心理建設與思維發展并重。“教育首先要走進學生內心,只有心存陽光、情感通暢,才能激發認知潛能。”學校將通過課程設計、師生互動等方式,引導學生從低階知識記憶向高階思維躍遷,培養批判性思考與創新能力。
2.強身立德:健康為基,品德為先
“強身立德”被列為第二支柱。鹽外芙蓉將嚴格落實“每天鍛煉一小時”要求,推動體育課時延長至兩小時,并探索體育與德育融合的實踐模式。“身心健康是育人底線,而品德決定人才發展上限。我們培養的學生,應始終以家國情懷為精神根基、以國際視野為成長方向,既要在時代大潮中勇立潮頭爭當先鋒,更要肩負民族復興使命鑄就脊梁之材。”
3.多元培養:拓寬視野,對接新高考
“人生而會學習,每個生命都有獨特價值。”面對新課標、新教材、新高考的“三新”背景,鹽外芙蓉將打造“多元培養”體系,突破“唯分數論”,轉而關注學生個性化發展。任天府以“新高考21條通道”為例,強調個性化發展的重要性:“教育要幫助學生找到熱愛并堅持終身。無論是學術精英還是技能人才,只要能在崗位上實現價值,就是教育的成功。”
4.道術結合:育人本質高于技術工具
針對人工智能對教育的沖擊,任天府提出“道術結合”的辯證思考:“‘道’是育人的方向與價值觀,‘術’是提升效率的工具。技術再先進也無法替代師生間的情感聯結。”學校將在課堂中融入“費曼學習法”等實踐策略,鼓勵學生通過知識輸出深化理解,同時堅守“課程育人”理念,讓學科教學自然滲透品德教育。
對于家長普遍關注的升學壓力,任天府以成都七中優秀班主任案例說明:“育人實為育分之基。學生思想認知提升后,學習內驅力與自律性會自然帶動成績進步。”
“高壓管控會壓抑潛能,唯有搭建情感橋梁才能激發內生動力。”學校高中部將推行“去批評化”管理,通過師生同頻共振,實現教育喚醒。鹽外芙蓉高中部,將成為“不制造焦慮、不劃分等級”的教育試驗田。隨著腦科學研究、情感溝通機制深度融入,一場關于“人的喚醒”的教育變革正在此悄然展開。
在民辦教育競爭白熱化的當下,鹽外芙蓉增設高中部的決策背后,是對教育本質的深刻洞察。學校并未止步于硬件擴容,而是以“雙核驅動”構建質量保障體系:
一方面,依托七系學校、成都鹽外等優質名校的教育資源,實現高中部管理體系、課程活動、師資培訓等方面的深度貫通;另一方面,引入專家智庫團隊,建立常態化教學督導機制。
這種“民辦體制+公辦底蘊”的融合模式,在學校總校長楊勁38年教育管理經驗的催化下,形成獨特的辦學優勢——既保持民辦教育靈活創新的基因,又具備公辦體系嚴謹規范的特質。
總學監任天府,這位曾在綿陽南山中學深耕十年、成都七中執教十五載的教育專家,正以“教育是喚醒與點燃”的信念,帶領高中團隊構建一座“讓每個生命找到生長方向”的教育生態園。
據悉,鹽外芙蓉高中部的師資建設堪稱“教育人才生態工程”。團隊構建起“專家智庫-學科領袖-骨干教師-成長新銳”的四級人才梯隊,打造“育人共同體”:
頂層設計:匯聚七系學校、其它知名學校的學科專家。由7位特級教師組成專家委員會,每學期開展“教育現場診斷”,通過課堂觀察、學生訪談等方式,形成個性化改進方案;
中堅力量:學科帶頭人均有5屆以上畢業班執教經驗,教學成績優異、團隊領導力強,帶領教研攻堅,實施帶教制度;
新生代培養:吸納經驗教師與優秀畢業生,在傳幫帶中快速成長為“活力新生代”。值得注意的是,高中部新教師選拔突破唯學歷論,更看重“三特質”——學科融通能力、教育敘事能力和跨界學習熱情。
目前,學科帶頭人遴選已啟動,標準涵蓋教學實績、學生口碑及團隊引領力三重維度。任天府特別強調:“教育不是單打獨斗,協作精神才能凝聚最大合力。”
在高中部籌備階段,團隊對成都七中、綿陽南山中學等名校的課程體系進行解構分析,提取出“基礎學科模塊化、拓展課程項目化、特色培養個性化”的課程框架。相關負責人將這種融合稱為“教育DNA的重組實驗”。
同時引入民辦教育體系在STEAM課程、生涯規劃等領域的成熟經驗,形成“必修課程保質量、選修課程促發展、定制課程挖潛能”的三級課程體系。這種結構化設計既確保學生達到學業基準線,又為個性化發展預留充足空間。
課程革新:逆向思維設計,打通知識與實踐的“雙向通道”
針對新高考“凸顯比較優勢”的要求,學校推出三大舉措,打造關注個體成長的教育生態,為新高考背景下學生多元化發展提供全新路徑:
- 分層走班:設立數理強化班、文史特色班、特長發展班,基于中考成績與個性評估動態調整;
- 課程重構:推行“用教材教”理念,將課本知識融入情景劇展演、科創發明等實踐項目,如歷史學科通過歷史劇創作深化理解;
- 深度研學:設計“問題導向”社會實踐活動,要求學生在參觀科技館、知名企業前制定研究方案,強化批判性思維。
鹽外芙蓉高中部將竭力打造“師生成長共同體”,構建起“雙導師制”培養架構,學科導師負責學業提升,人生導師專注發展規劃。通過引進院士講座、名企研學、國際交流等項目,搭建多元化成長平臺。
活動內核:以“人的發展”為中心,拒絕流水線培養
“教育不是塑造標準化產品,而是點燃每個人內心的火種。”學校提出:
- 特長挖掘:建立學生成長檔案,重點追蹤科技、藝術、寫作等非學科優勢,與七系名校共享機器人、編程等特色課程資源;
- 心理賦能:教師需掌握基礎心理學知識,通過“跳一跳夠得著”的階段性目標設置,幫助學生建立學習自信;
- 國際視野:擬籌備中外合作班,為語言特長學生開辟升學新路徑,目前已啟動海外教育資源對接。
學校計劃通過跨學科課程、社會實踐、藝術鑒賞等活動拓寬學生視野,提升綜合素養。“合格的公民與行業能手,同樣是社會的棟梁。”這一主張與國家創新人才培養戰略深度契合。
“教育不是居高臨下的訓導,而是并肩同行的喚醒。”任天府強調,學校特別設置“成長閃光檔案”,要求教師記錄學生的積極表現,通過正向激勵重塑學生自我認知。
此外,針對當下有部分學生,普遍存在“習得性無助”的心理現狀,該校將建立三級心理干預機制。通過每日師生平等對話日志、每周心理團體輔導、每月家校共育沙龍,幫助學生重建安全感與價值認同。
硬件升級:實驗室全面迭代,校園硬件優勢再進階
為支撐教學改革,學校正推進:
- 理化生實驗室按高中標準改造,新增科創實驗室與勞動技能實踐基地;
- 擴建信息化教室,引入AI輔助系統,培養學生精準提問與跨學科整合能力;
- 運動場地擴容方案已提上日程,擬采用彈性空間設計滿足多樣化需求。
目前,學校正籌備分層走班、生涯規劃等配套方案,并與高校、企業合作開發實踐基地。任天府表示:“高中部將堅持‘小而精’的辦學定位,讓每個學生找到適合的發展路徑,成為心懷家國、全面發展的時代新人。”
在鹽外芙蓉的教育理想中,教育的終極目標不是制造“標準化產品”,而是培養“內心豐盈的追光者”。鹽外芙蓉高中部的探索,或許正為破解“公平與質量”“應試與素質”的教育悖論提供新解——當教育回歸生命關照的本質,每個孩子都能找到向上生長的力量。
“教育者的終極使命,是讓每個生命在屬于自己的軌道上發光。這條路,我們才剛剛啟程。”該校負責人表示,高中部將通過“小班化關愛體系”“名校資源嫁接”及“教育本質回歸”三重保障,打造“既有名校底蘊,又有未來基因”的新型學校。隨著新高一首屆6個小班(每班約35人)的開設,這場教育實驗的成效值得期待。(馮俊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