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杭州5月1日電 題:中國首個國家濕地公園20周年: “兒時的柿子樹還在”
作者 林波
5月1日清晨,陽光灑在杭州西溪國家濕地公園(下稱“西溪濕地”)的水面上,電瓶船駕駛員王祥能站在園區碼頭,仔細擦拭著游船,“今天的客流,指定得爆滿!”
當日,西溪濕地迎來開園20周年。這片曾因人為干預而衰落的濕地,通過“生態優先、最小干預”的綜合保護工程,蛻變為中國首個集城市、農耕、文化濕地于一體的國家濕地公園。
4月,杭州西溪濕地一景。 林波 攝
歷史上,西溪是和西湖、西泠并稱杭州“三西”的名勝之地。20世紀末,伴隨城市化進程加快和近郊工農業發展,杭州西溪濕地曾面臨環境污染的侵襲。
2001年開始,杭州陸續實施三大綜合保護工程。其中,西溪濕地工程以恢復原生生態系統為目標,通過保留原生態植被、控制開發強度,使濕地生物多樣性大幅增加。
杭州西溪國家濕地公園服務中心主任陳琳受訪時表示,從“魚塘變綠肺”的生態修復,到“濕地賦能城市”的綠色發展,“把保護擺在第一位,努力把西溪變得更美。”
“小時候的柿子樹還在,我經常走過去看看這片柿子林。”西溪濕地原村民——三深村村民沈林海行走在濕地,感受著這里的“變”與“不變”。2005年,他應聘成為西溪濕地員工,親歷了這片土地的重生。
4月20日,小朋友在杭州西溪濕地觀鳥。 (杭州西溪濕地供圖)
這些年來,西溪濕地生態保護的成果如何?鳥類最有發言權。
2022年,西溪濕地蓮花灘修復提升工程后不久,就吸引了對生態環境要求極高的珍稀鳥類。例如,被稱為“鳥中大熊貓”的東方白鸛就在蓮花灘重現。
“我很喜歡觀測鳥類,西溪濕地是一個非常棒的地方,遷徙的候鳥可以停在這里休息,以便幫助它們穿越大城市地區。”保爾森基金會保護項目顧問唐瑞(Terry Townshend)于近日到訪西溪濕地。他分享了幾個令他興奮的“小細節”,例如一早,他就被一陣鳥叫聲喚醒,在散步時還觀測到了不少鳥類。
“監測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底,西溪濕地共記錄維管束植物971種,昆蟲918種,鳥類224種,與2005年開園數據相比分別增加了750種、441種、155種。”陳琳如是介紹。
如今,西溪濕地持續升級治理方式。2024年3月,杭州西溪濕地智治中心正式投入運行。運用數字孿生、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通過仿真計算推演等,提升精細治理水平,為保護好濕地生態和水環境提供支撐。
譬如,該中心可以通過聲紋設備和視頻設備等,用AI技術識別具體鳥類。
現在,面積約10.38平方公里的西溪濕地,已成為名副其實的“天堂綠肺”“城市之腎”,以獨特的生態優勢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