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檔院線電影,最受關注的莫過于《水餃皇后》。喜劇演員馬麗的正劇轉型之作,講述“灣仔碼頭”創始人臧健和從擺攤小販成長為一代企業家的女性勵志創業故事。此外,《無間道》導演劉偉強執導,惠英紅、姜大衛、朱亞文等一眾知名演員加盟。再考慮到五一國際勞動節與母親節即將到來,從角色到題材來說,都十分應景。
整部影片看下來,作為傳記片來說影片基本尊重了歷史真實,廣為流傳的幾段故事都被忠實呈現。與此同時,在人物塑造上有閃光點、進步點,尤其是前半段讓人找回那種久違的港片市井煙火氣。然而,在敘事節奏上看,影片明顯“前松后趕”,對于臧健和母女三人異鄉孤苦無依艱難求生與眾人相助溫情脈脈的鋪陳,較為穩健。這之后臧健和水餃生意如何做大做強,卻只有浮光掠影地帶過。這令觀眾前半段積累的情緒無處安放,最終在臧健和作為企業家的“宣講”中草草收場,難免留有遺憾。
不出錯,也難出彩。或許是對傳奇與好演員的期待過高,作為觀眾,難免有種盼著熱氣騰騰的餃子大快朵頤,結果卻等來速凍餃子沒下鍋的失望。
“臧姑娘”臧健和的故事談不上家喻戶曉,但她的品牌速凍水餃卻是很多人的家中常備:是加班回家餓肚子的深夜撫慰,異國求學沒能回家的除夕夜儀式,也是小時候父母出差留在冰箱里的存糧……但對于不少老港人來說,臧姑娘水餃的味道不只存在冰箱里,也飄在灣仔碼頭與街巷。
故事要從1977年說起。因為接受不了泰國華裔丈夫“一夫多妻”的安排,她帶著兩個女兒,輾轉停留在了當時的香港。因為語言不通、身份不受認可,為了養育孩子她一天出三份工,早上幫人打針白天洗碗晚上洗電車。由于過分操勞她患上腰傷而丟掉了工作。在朋友的建議下,她最終走上了擺攤賣餃子的道路。很快生意興隆,鋪子越開越大,大家都親熱地叫她“臧姑娘”。不久后,她的水餃被日本百貨公司看中,邀約合作。推進過程中,臧健和意識到成立品牌、開設工廠的必要性,最終在香港經濟騰飛與內地改革開放的大背景下,與國際廠商合作快速發展,成為中國首屈一指的速凍食品品牌。
之所以花些篇幅聊聊真實的故事,是因為盤點影片的主要情節,就會發現與真實幾乎完全一致,這就與1995年香港本土拍攝的同名電視劇有了很大不同。后者將臧姑娘的故事搬到了香港本土,并將其改成了TVB擅長的家庭劇,發展發展“三角戀”,捎帶著捋捋包餃子的事業線。勵志仍算是勵志,但臧姑娘本人的個性與身份傳奇被抹去了,也就失卻了故事最有魅力的部分。
不過,遵循人物與故事的真實性,未必就一定導向“好看”。母女三人前半段初到香港蝸居的戲不錯,主要得益于群像的刻畫,猶如一部微縮版“72家房客”:從房東紅姐的“刀子嘴豆腐心”到裁縫夫妻為清晨趕工臧姑娘留燈的溫柔,再到做暗娼養家的太太陪女孩們上廁所的細心……既反映著上世紀70年代香港底層百姓艱難求生的眾生相,同樣也在母女得到的善意。
但在這之后,群像退場,徒留房東紅姐勉強支撐臧姑娘的社會關系。而此后與之在生意場打交道的配角們——百貨公司老板、秘書、洋廠商代理等等如走馬燈般輪流登場,可不過是品牌大事記的工具人注腳,毫無記憶點。這也就是首批觀眾反饋“像品牌廣告宣傳片”的癥結。
在編劇對于人物塑造與情節設計浮皮潦草之外,導演在二度創作中也出現了志趣偏移。導演劉偉強更似乎更矚意于展現香港這個故事發生場域,而不是探求主角事業抉擇、教養女兒、異鄉打拼背后的深層心理活動與個人思考。因而電影無限量提供具有年代感的服飾、場景、道具、新聞播報與流行歌曲的展陳,卻始終無法聚焦于這個大時代下那個具體的人。這令觀眾無法真正感知到人物的成長弧光,只能突兀地接受臧姑娘由一個悲情母親形象,搖身一變成為意氣風發的女企業家。
這種創作的遺憾,或許也來自主角原型與品牌。這一點,從主角與原型名字一字不改,與影片中多次出現的“灣仔碼頭”招牌特寫等處理,便可以想見。這樣一來,人物的缺點瑕疵與品牌所走過的彎路,或許都會被嚴苛審視。
當然,不管這種掣肘是否真的存在,都不是講不好故事的借口。畢竟,在這個“舊故事”里,有一樣東西是跨越世代、應當被濃墨重彩地書寫的:臧健和雖是山東姑娘,但卻能成為“獅子山下精神”最好的代表,說到底,依靠自己雙手勤勞奮斗的美好品質不分南北,同樣無問歷史與當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