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紅色文化精神,創建紅色文化產業,助力鄉村振興,鑄就強國之魂。大家好,我是紅色傳承人郝文武,這里是南下支隊紅色傳承第二百三十九講。今天給大家講的是,我們為什么可以以少勝多(第一章節)。
在西安事變以后,盡管紅軍主力部隊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后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8路軍,后來又改稱為國民革命軍第18集團軍,但這支部隊顯然不會得到國民政府的大力支持。
抗戰初期,八路軍僅有4萬余人、1萬余支槍,平均4個人用一支槍,人均子彈僅有6發。
國軍的武器雖然嚴重落后于日軍,但好歹作戰時還有之前積攢的德械裝備可用。共軍這邊積攢子彈都很困難,更不用想重武器了。
這點人馬去挑戰幾十萬裝備精良的日軍,在當時看來簡直是個笑話。然而,他們依然開赴華北抗日戰場,打算從日本人手中奪回國土。
我們都知道,蔣介石堅持抗戰是因為相信英美會介入,那么共產黨堅持抗戰的底氣從何而來?抗戰真的有勝算嗎?在回答這些問題之前,我們需要先從日本的角度審視這場侵華戰爭。對于日本來說,全面侵華有可能成功嗎?
從表面看,日本的重工業、軍工生產能力以及軍隊的整體實力,都領先民國至少一個時代,戰爭結果似乎毫無懸念。然而,世界上強國被弱國拖垮的案例并不少見,一窮二白的阿富汗就拖垮過企圖征服它的英、蘇、美等強國,被大家親切地稱為“帝國墳場”。
這是為什么呢?因為對于侵略者而言,從取得戰場勝利到徹底征服一個國家,中間還隔著一個重要的門檻——統治成本。打得贏并不代表能掌控得住。在日本侵華戰爭之前,列強侵略中國的基本套路是打勝仗,然后簽協議,拿到一筆巨款和各種權益就了事。
即使八國聯軍打進紫禁城,列強也沒有嘗試取代中國的統治者,只是因為統治成本太高。那么日本面臨的是什么情況呢?它一開始占領了東北,但中國政府并未與它簽約割讓東北,這意味著它對東北的占領是非法的。萬一以后中國發展起來,或者列強想來分一杯羹,日本就要面臨吐出東北的風險。所以日本在整個全面侵華過程中,一直希望中國投降,簽訂協議,承認它在中國攫取的各種利益,盡快結束戰爭。
然而,中國人在五四運動之后開始初步建立現代國家觀念,意識到全體中國人屬于一個共同體,國家利益與每個人息息相關。再加上日軍一路燒殺劫掠,積累了無數國恨家仇,中國的民意已不允許政府投降,誰投降誰就是全民公敵,會馬上失去對中國的領導地位。所以,日本全面侵華能否成功,從根本上說并不取決于日本,而是取決于中國。只要中國人堅持不投降,日本早晚會被拖垮。而這些不投降的中國人的基本盤只能是普通百姓。凡是稍微有點錢、有點人、有點槍的小集團,都有可能為了自身小集團的利益,與某一方敵人站在一起,甚至與正面敵人站在一起,比如汪精衛就和日本人站在了一起。
1938年,毛澤東發表了《論持久戰》的演講,指出抗日戰爭將是一場持久戰,民兵是勝利之本,全民參戰是獲勝的基本保證。這就是共產黨的獨特思路,不依靠列強和權貴,而是依靠在民國舞臺上毫無存在感的老百姓,與日本人進行長期全面的斗爭。這種思路在現實中的應用就是中國共產黨軍隊的敵后游擊戰。謝謝大家今天就講到這里我們下期繼續講這個問題第二章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