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的時候,當時李小龍受到嘉禾電影公司邀請,回到香港拍攝動作電影《唐山大兄》,這部電影也是李小龍的成名作。
當時在拍攝這部電影的時候,為了節約成本,還要呈現異國風情,劇組在泰國曼谷周邊取景,部分場景在當地橡膠園、集市實拍。
李小龍在拍攝過程中,親自設計所有打戲,摒棄了傳統武俠片的“招式套路”,融入了他的截拳道實戰風格,強調“快、準、狠”,并且首次在銀幕上展現“寸拳”、“勾漏手”等絕技。
這部《唐山大兄》的導演羅維,擅長傳統功夫片,和李小龍在武術風格上面有分歧,李小龍堅持街頭格斗那種打法,強調真實感,反對夸張的招式套路,最終動作戲部分由李小龍主導,李小龍的動作風格奠定了都現代動作片的寫實基調。
當時拍攝的時候,泰國高溫多雨,劇組設備簡陋,李小龍多次中暑,但堅持不用替身,所有動作都是親自完成。
李小龍從小美國長大,對于粵語方面很生疏,部分臺詞需要反復練習,為貼近角色,刻意模仿沙啞嗓音,后期配音時,還親自參與調整。
李小龍為主角鄭潮安加入了“克制”性格設定,前期因承諾母親“不惹事”而隱忍,直到工友被黑幫殺害才爆發,體現了“非暴力不惹事,但暴力不辱”的哲學。
事實上,李小龍在拍完這部《唐山大兄》以后,成了家喻戶曉的大明星,很多人都說李小龍的腿功厲害,當時江湖有一句話是“腿有李小龍,拳有陳惠敏”,可以看出,兩人都是格斗高手。
陳惠敏本身也是練家子,1972年,陳惠敏代表香港參加東南亞拳賽,與泰國拳王過招并打敗對手贏得冠軍,獲得了“拳有陳惠敏,腿有李小龍”的稱號。1983年,37歲的陳惠敏參加“世界精英搏擊大賽”,僅用35秒便擊倒日籍拳手森崎剛,當時很多人拿陳惠敏和李小龍進行比較,談論兩人交手究竟誰可以贏?
陳惠敏在一次采訪的時候就說:“我不是武術家,不敢當武術家,我是拳擊手,我們是街上打架的,我可以說,李小龍這個人是武術大師,李小龍的腿最快,我出拳最快,所以叫,李小龍的腿,陳惠敏的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