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授權轉自:新東方家庭教育(ID:xdfjtjy),作者:牧青野
如果你的孩子會飛,你會怎么樣?
在皮克斯獲獎短片《飄》中,就有這樣一個會飛的男孩。
爸爸帶孩子出去玩,意外發現自己的孩子竟然會飛。別的孩子乖巧地待在爸爸媽媽懷里,可他的孩子一不留神就會從爸爸的臂彎中飛走。
看著別人異樣的眼光,爸爸尷尬無比,連忙拽住正在飄的孩子飛奔回家。把孩子關回家里后,他無力地癱在地上。
為了不被別人議論,他再也沒有讓孩子出過門。
可隨著男孩越長越大,想要去外面的心也越來越關不住。
無奈之下,爸爸拿出繩子綁在男孩身上,男孩背的書包里也壓滿了沉沉的石頭。
看起來萬無一失了。
可沒想到的是,被外面世界的五彩繽紛迷花了眼的男孩,興奮到忘記了爸爸的所有囑托,一個不留神,就掙脫了束縛,歡快地奔向游樂場,在眾人驚詫害怕的眼光中到處飄來飄去。
看到這一切,爸爸發瘋般跑進去抓住孩子就往外拖。
可早已長大的男孩渾身都是力氣,爸爸再也不能像小時候一樣輕輕松松就把他抓回去。
爸爸的絕望和憤怒沖到頂點,他掐著男孩的肩膀吼:“你就不能正常一點嗎?”
男孩被爸爸的表情嚇到,垂下頭縮回地上,戴起帽子,把眼淚和難過默默藏起來。
壓抑了太久的怒火終于發泄殆盡,爸爸感到無比愧疚,向前望望圍觀的人群,向后望望回家的路,低頭看看懷里緊閉雙眼卻還在流淚的孩子,他終于做出了決定:抱起男孩沖進游樂場蕩起了秋千。
察覺到異常,男孩悄悄睜開眼,看到爸爸的眼里全是鼓勵和認可。這一次,他裂開嘴角,在爸爸的微笑中,沒有畏懼,不再自卑,自由自在地飛了起來。
在整個影片中,最讓我觸動的一句話,是這位爸爸在猶豫到底該怎么辦時的一句畫外音:
“他要讓孩子做回自己,只要他快樂,和別人不一樣也沒有關系。”
是啊,和別的孩子看起來不太一樣,又如何呢?
這位父親最開始的做法,初心是想保護孩子,可也正如一句話所說:“壓抑,是保護也是傷害。”
每個孩子的身上,或多或少都有不那么合群的特點。
影片中,這個男孩的不同是會飛,但在生活中,孩子的不同各式各樣。就像有些孩子,學習能力可能比別的孩子差一點;有些孩子,成長步伐可能比別人慢一點;有些孩子,性格也可能沒有別人那么完美……
孩子可以有自己的不同,但父母的愛和尊重卻可以無所區別。
接納孩子的每一個不同,無論大小。而且童年時父母無條件的愛和尊重,是在成年后,透過裂隙治愈孩子一生的光。
心理咨詢師黃仕明曾說:
“真正厲害的父母,都有反內卷體質。
他們愿意蹲下身,看著孩子的眼睛告訴他,你不需要做出改變,你就這樣,爸爸媽媽就可以愛你。
當你賦予孩子尊重時,他們才會更愿意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更努力去找解決方法,去做得更好。”
不是孩子不優秀
是我們沒有發現他們的優秀
奧斯卡動畫電影《丑娃娃》中,有一群形態各異的丑娃娃共同生活在娃娃鎮。這里的娃娃大多不符合大眾審美要求,有些太高,有些太矮,有些五官錯位,有些性格怪異。
雖然它們不被孩子們偏愛,但是依然不妨礙它們身上有著不一樣的光芒:
八寶反射弧長還貪吃,可它勇敢又有擔當,能在小伙伴們遇到危險時第一時間伸出援手;小希平時調皮又喜歡搞怪,可它心思細膩而且善良,在小伙們深陷危機時,它能夠冷靜分析出問題,帶領大家沖破難關。
如果仔細深究,幾乎每個孩子身上都有這部動畫中這群丑娃娃的影子。他們有世俗價值體系中,或者說父母自己心中認為的缺點,但他們身上也有著無數的閃光點。
如果把每個孩子比作一朵花,那么他們開出的花朵不同,花期也不同。
也許不是孩子不優秀,只是我們缺少發現孩子優秀的眼睛。
前段時間和朋友聊天,她說有天她和青春期的兒子又因為學習問題,吵了一次特別激烈的架后,她坐在沙發上一邊流淚一邊翻看兒子小時候的視頻。
突然發現,自己現在嫌棄的兒子,小時候也曾是她眼中渾身都是優點的寶貝。
他很善良,往垃圾桶里扔玻璃碎渣都要裹好了才扔;
他很勇敢,會在她和老公吵架的時候,用小小的身軀擋在她的面前說不許欺負我的媽媽;
他很努力,雖然成績不夠好,但一直未放棄過繼續學習。
她發現不是孩子不優秀,是自己要求孩子完美的心遮住了看見孩子優秀的眼。
有句話說:“每個孩子的成長潛能是不一樣的,沒有高低之分,父母只需順勢而為即可。”
鋼鐵俠埃隆·馬斯克的母親梅耶·馬斯克,曾在自己的書籍中講到,在她的三個孩子小的時候,她就在不斷觀察他們的興趣點和優勢潛能,并且鼓勵他們在自己的賽道上多做嘗試。
大兒子埃隆從小就展示出了電腦天賦,她會幫助埃隆把寫出的計算機游戲投稿給雜志;
二兒子金博爾從小喜歡研究食物,于是她放心地把家庭用餐全權交給年僅12歲的金博爾,甚至允許他去嘗試各種各樣新奇的菜式;
小女兒托斯卡最大的熱愛是戲劇,發現女兒的天賦所在后,她會陪著女兒每周五晚上擠在沙發上看電影,支持才讀七年級的女兒接手戲劇俱樂部。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發展方向。
把孩子的優點放大,把缺點當成特點,看見孩子最真實的樣子,才是父母對孩子真正的愛和尊重。
不是每一個孩子
都必須要長成參天大樹
被花滑屆稱為“全村的希望”的安香怡,靠著母親的瘋狂內卷,從一個有一些花滑基因的孩子被雞成了花滑界的著名小將。
可這一切的代價并不輕松。
在一次采訪中,安香怡的母親透露,2個月大的安香怡,就被她抱著頭朝下練轉圈,稍大一點就開始練習吹七級大風,7歲開始4000米。
為了讓女兒專注花滑,她甚至切斷了女兒所有的退路,不讓學文化課,不讓社交,幾乎全部時間都待在訓練場。
更夸張的是,她讓醫生觀察女兒的體能極限,不訓練到極限不喊停,為了練習好高難度動作,甚至練到女兒腓骨異常。
女兒稍有懈怠,她就從罵到打。她固執地認為自己打孩子是為了社會責任。
網上有人評論女兒只會做旋轉,她轉頭就說要把訓練加到500%。她說要練就要練到發燒為止,別人越說女兒做得不夠好,她就越要女兒往死練。
為了逼迫女兒在花滑上取得她想要的成績,她曾在家和女兒雙雙扇耳光,用頭撞墻。曾自夸管教女兒的方式為:“就跟審訊別人似的,越審訊越帶勁。”
她在一次采訪中透露出這一切的根源:“從小我就渴望出風頭,為了出風頭我什么都可以。”
為了自己出風頭,或者說因為自己小時候出不了風頭,所以把對出風頭的期待和要求瘋狂加諸到了女兒身上,卻從未問過什么是女兒真正想要的。
不是每一個孩子都一定想成長為大樹,或許比起大樹,有些孩子,更想做一棵自在的小草小花。
看過一則新聞,安徽的一個男孩,本科畢業后一直想創業,為了自己的夢想,他畢業后送外賣、做銷售,跑到夜市上賣水。
可他的父親卻覺得兒子本科畢業,不進寫字間做白領,反而一身汗水混灰塵地跑夜市賣水,太丟人了。
無助的兒子向父親求饒:“我知道自己沒本事,你饒了我吧。”
父親只看到了兒子狼狽、遭他嫌棄的一面,卻沒有看到兒子拼搏向上、一直在努力追夢的韌性。
楊絳曾在《我們仨》中寫過:“讓花成花,讓樹成樹。”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要走,或者想走的路。不以自己的認知去過分干涉,是為人父母最好的修養。
孩子生而不同
未來才會與眾不同
知乎上有個問題:“什么才算是父母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有個回答是:“尊重每一個差異,接納每一個不同,允許每一個意外。不強行控制,也不放任自流,在成長中,彼此感受和享受。”
女兒小時候上籃球課,每次最后20分鐘打比賽,別的孩子注意力都在籃球上,只有她一直在旁邊各種擺POSE。
著急到不行的我,質問她為什么做不到和別人一樣專注,她云淡風輕來了句:“媽媽,我在擺POSE給我加油呀。”
你看,孩子心中的標準和我們心中的標準很大程度并不同步。她雖然沒有別人籃球打得好,但心態和狀態確實不錯。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認可和喜歡的節奏。
反內卷的本質,是允許孩子按照他自己的劇本成長。
而且你有沒有發現,身為父母,經常會生出一種無力感,對孩子的現狀不符合我們的期待,為孩子未來未知的無力感。
既然我們很難改寫孩子的劇本,那倒不如靜靜站在一旁,先耐心窺一窺他們的人生劇本,不慌不忙,不著不急,做好引領者和支持者即可。
正如《父母的覺醒》中的這段話所寫:父母首先應當努力做到的是讓孩子享有身為自己的權利,讓他們在自己的命運軌跡下生活。
孩子不需要父母的主張、期望、權威與控制,父母需要做的僅僅是調整身心,在每一個當下與他們和諧相伴。
正因為每個孩子生而不同,他們的未來才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新東方家庭教育(ID:xdfjtjy),傳遞專業家庭教育理念,提供海內外家庭教育資訊,分享可吸收、可操作的方法和建議。讓持續的學習成為家庭的習慣。
-每日教育新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