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余飛
01
民營經濟,立法了
面對野蠻人發起的關稅大戰,為應對沖擊影響,最近一段時間,中央各種措施紛紛出臺。
4月18日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了穩就業穩經濟推動高質量發展的若干舉措。
4月25日,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強調,要不斷完善穩就業穩經濟的政策工具箱。
4月28日,國家發改委、央行、商務部與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四部們聯合召開發布會,出臺了一些列穩經濟、穩就業、促外貿的措施。
在支持就業方面,主要包括鼓勵企業積極穩定就業、加大職業技能培訓力度、擴大以工代賑等支持、加強就業公共服務等幾項具體舉措。
在穩定外貿發展方面,主要包括一業一策、一企一策加大支持力度,幫助出口企業規避風險,擴大服務產品“出海”,鼓勵外資企業境內再投資等幾項具體舉措。
更大的大招,4月30號來了。
央視新聞消息:
4月30日,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營經濟促進法》。法律共9章,包括總則、公平競爭、投資融資促進、科技創新、規范經營、服務保障、權益保護、法律責任、附則,自2025年5月20日起施行。
這份草案去年10月份就向社會發布了公開征求意見,如今終于正式通過,下個月將實施。
專家對此的解讀為:
這部法律正式出臺后,將成為中國民營經濟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切實從法律制度上把黨中央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要求用硬實措施落地生根,發揮法治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保障作用,具有重要且深遠的意義。
這是新中國收不《民營經濟促進法》。
事實上,這幾年官方在穩定民營企業和經濟發展路上,一直在努力。
2023年7月份國務院就發布了《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意見》。
在這份文件中, 開篇就對民營經濟做出定性定調:
民營經濟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生力軍,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是推動我國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重要力量。
“生力軍”、“重要基礎”、“重要力量”,這是中央對民營經濟的定性,旨在穩定民企與民營經濟的軍心。
而已經表決通過即將實施的《民營經濟促進法》,目的同樣在于此。
02
這才是穩就業大招
民營經濟之所以重要,因為它是中國經濟的主力,是就業的主力,是科技創新的主力,是稅收的主力。
可以看一組數據。
民營經濟是市場經濟活力的源泉。
吳曉波新年跨年演講中,一組數據震撼人心:民營企業對經濟的貢獻,可以用“66999”來概括——60%的稅收、60%的GDP貢獻、90.9%的技術創新成果、90%的就業、96.4%的企業數量。
從大角度來看,主要有兩個目的:
第一,穩定民企與民營經濟的軍心。
第二,穩定經濟,推動經濟向好復蘇。
因為民營經濟對我們太重要了,看幾組數據就知道了。
稅收方面:2012年至2021年,民企占比從48%提升至59.6%。
就業方面:2012年至2022年,規上私營工業企業吸納就業占比從32.1%提高至48.3%。
這還只是規模以上民企吸納的就業。總體來看,民營經濟提供了80%以上的城鎮就業。
公開數據顯示,2012年,全國城鎮私人企業和個體戶就業人數為7557萬人和5643萬人,國有單位就業人員為6839萬人;2019年,城鎮私人企業和個體戶就業人數為14567萬人和11692萬人,國有單位就業人員為5473萬人,2020年為5563萬人。
十年來,全國城鎮就業總量增加了1億多人,其中,國有單位減少了1000多萬人,外資企業增加了200多萬人,民營經濟增加了1.2億多人,超過了全國城鎮新增就業總量。
固定投資方面:民間投資占全國投資比例一半以上。2012年、2015年、2020年和2021年,民間投資占全國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54.6%、57.3%、54.9%和56.9%。
2024年民間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5.8萬億元,占固定資產投資比重保持在50%以上。
企業數量貢獻方面:2012年到2023年,民營企業占全國企業總量由79.4%提高至92.3%、達5300余萬戶,個體工商戶由4000余萬戶增加至1.24億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私營企業營業收入年均增長8.3%、利潤總額年均增長7.9%。入圍世界500強的民營企業由6家增加至36家。
到2024年5月,民營企業數量達到了5517.7萬戶,占比提升至96.4%。個體工商戶數量增至12527.3萬戶。
科研投入方面:2020年,企業研發投入,國有企業占20%左右,民營企業占60%左右,外資企業占20%左右。
其中,華為、阿里與騰訊三家民營企業包攬中國各類企業研發投入排名中的冠亞季軍。
2012年到2022年,國家高新技術企業中民營企業從2.8萬家增長至35.9萬家,占比由62.4%提升至90.9%。累計培育“小巨人”企業1.2萬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13.5萬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私營企業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由2708.8億元增長至11940.9億元,占全部規上工業企業比重由37.6%提升至61.7%。
出口方面:2012年到2023年,民營企業進出口額年均增長11.1%,占全國進出口總額的比重由30%左右增長至50%以上。
數據還顯示,2012年以來,民營企業進出口額年均增長10%以上,占全國進出口額的比重由30%左右增長至2024年的55.5%以上。出口結構持續優化,電動汽車、鋰電池、光伏產品“新三樣”出口強勁,民營企業貢獻超過一半。
經濟貢獻方面:從2012年至2021年十年間,民營經濟在GDP中的占比從50%上升至60%以上。
綜上來看,民企和民營經濟,無論在哪個方面,都是南天一柱的角色。毫不夸張地說,中國經濟未來能否實現向好復蘇,就業能否企穩,失業率能否穩步下降,關鍵鑰匙就是民企和民營經濟。
而最近兩三年,民營企業的困局也越發明顯。
經常有媒體報道,不少企業反映,有的地方政府亂罰款、亂檢查、亂查封現象上升,甚至違規異地執法和趨利執法,已經有媒體曝光“遠洋捕撈”的不良現象,破壞地方營商環境,打擊民營經濟信心,有的行政執法部門被地方當作創收的“第二財政”。在經濟存在下行壓力的環境下,罰沒收入異常增長,對企業無異于雪上加霜,對地方政府無異于殺雞取卵、涸澤而漁,這種現象需要盡快禁止。
而且,不少地方政府欠薪已經是普遍現象,大量中小企業被地方政府拖欠工程款,導致裁員降薪潮出現。更為嚴重的是,市場信心受到打擊,企業缺少安全感,民間投資負增長,“躺平”文化流行。
這兩年不斷加強地方債的發行,就是為了破解地方政府的“三角債”壓力,緩解民營企業的回款壓力。
03
還需要財政兜底
這份《草案》,對民企自然是大利好。對各城市的經濟、就業、稅收、創新都是助攻,尤其是那些民企和民營經濟發達的城市。
當然,文件的利好威力到底有多大,需要看文件的執行力度,目前所有的利好都是理論上的。
還是那句話,不看廣告看療效,接下來就看如何落地執行。二三四季度的經濟、就業是最好的檢驗指示劑。
然而,對于當下的中國經濟復蘇來說,這些還不夠。
尤其是在當下中美關稅大戰重燃之際,必須要擺脫傳統觀念舒服,全力支持民營經濟發展。
民營經濟強大,就業才能有保障,經濟才能有保障。
這兩項是促內需促消費的基本前提,有穩定的就業,穩定的收入,消費才能起來,房地產才有企穩的能量。
本號認為,除了支持民營經濟外,調整當下的財政支出結構,也是關鍵點,是迫在眉睫的問題。
過去我們的財政支出一直都是以中央投資、地方債為主,投向大基建,拉動就業復蘇,拉動經濟回暖。
但隨著固定投資邊際效益遞減,這種模式對于拉動就業、經濟復蘇已經顯得有點力不從心。
專家學者們呼吁,財政支出口徑是否可能從投資轉向消費,直接向居民發錢。
這種方式其實是緩解民眾收入不足,緩解民眾債務壓力的最好、最快速、最直接的辦法,最終增強民眾的消費能力,提升企業的利潤,形成一個正向循環。
2013年至2024年,美國這輪大長牛,根本上是企業和居民資產負債表持續增強推動的。在2008年金融危機和2020年全球公共衛生事件期間,美國政府和美聯儲大幅度加杠桿、大規模支出,企業和居民部門則大幅度降杠桿。公共部門的支出等于私人部門的收入,擴張性宏觀政策拯救和改善了私人部門的資產負債表。例如,美國政府在2020年-2021年給家庭部門發放了2.1萬億美元現金,這筆龐大的資金直接提高了居民的收入,進而快速地轉化為消費。
我們也期待這樣的利好,能夠落進每一個人的口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