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將《哈利·波特》系列的成功視為新的類型時代到來,那么,《哈利·波特》系列之后,好萊塢的魔幻傳奇為什么沒能無限復制,尤其是中國為什么并沒有跟風生產(chǎn)出《哈利·波特》類型的魔幻題材呢?這就不得不提到類型電影除了其商業(yè)本能之外的另一個文化特征。那就是,任何一種電影類型,都有其誕生的文化根源,是適應某一種社會文化現(xiàn)象,在某一個契合點上,滿足了觀眾長期在社會文化生活中形成的社會心理產(chǎn)生的。文化成就了類型,也鑄成了各個不同國家民族之間的類型差異。而任何一種電影類型都可以從接受美學以及觀眾心理入手,發(fā)掘出文化共識。這種文化共識是通過集體無意識達成的,是電影類型能夠?qū)崿F(xiàn)類型化,并隨著社會發(fā)展實現(xiàn)類型轉(zhuǎn)化與融合的基本所在。
《哈利·波特》作為魔幻題材,像所有的西方魔幻一樣,其本質(zhì)上根源于《圣經(jīng)》和西方神話體系。以古希臘神話為例,天神都是世襲的,講究血統(tǒng),只要是天神的子女多半可以成神;凡人通過與天神婚配有機會使得子女成神,而自己不行。西方人永遠是上帝的子民,耶穌的羔羊。但翻開中國上古神話,一個圣賢的世界撲面而來。盡管中國神話沒有十分完整的情節(jié),神話人物也沒有系統(tǒng)的神系家譜,但它們卻有著鮮明的東方文化特色,其中尤為顯著的是它的尚德精神。希臘神話中,對神的褒貶標準多以智慧、力量為準則,而中國上古神話對神的褒貶則多以道德為準繩。這種思維方式深深地注入中國的文化心理之中。幾千年來,中國古代神話的這種尚德精神影響著人們對歷史人物的品評與現(xiàn)實人物的期望,決定著社會對人們進行教育的內(nèi)容與目的,甚至也影響著20世紀以來中國現(xiàn)代文明的走向。
正是這種文明的差異,決定了電影類型的根本差異。畢竟,對于電影生產(chǎn)者來說:其生產(chǎn)依據(jù)都是與觀眾的需求所達成的共識,而其成就的原因依然是經(jīng)濟、文化等各種社會因素的綜合平衡所致。中西方文化的不同注定我們會產(chǎn)生截然不同的魔幻類型。2008年,中國地區(qū)《畫皮》上映,獲得了2.32億的票房成績。這部取材于《聊齋》的東方魔幻,其與《哈利·波特》系列的對比已經(jīng)充分說明同一個類型在不同文化視域下的截然不同形態(tài)。《畫皮》系列與《捉妖記》系列都是東方魔幻類型的成功范例,雖然同樣是魔幻題材,但相比較于世界范圍內(nèi)的“少年熱血”類型,國內(nèi)始終沒有較為成功的少年成長型影片,而往往聚焦于愛情和親情。
這是不同的國情和文化對于同樣一個原型模式的重新理解。雖然中國的傳統(tǒng)神話中,后羿、夸父這樣的英雄與普羅米修斯一樣,但是在儒家思想等一系列哲學思想興起之后,東方的智慧就轉(zhuǎn)化為七仙女以及牛郎織女這樣的浪漫情懷,神仙不再為全人類的福祉而做出個人犧牲。吸引人界與仙界達成共通的,是人類美好的情感。而正是這種集體意識基礎,使得現(xiàn)代的東方魔幻,呈現(xiàn)出《聊齋》風格,以人與不同種族的愛情為基礎的。而像《哈利·波特》那樣的故事,雖然在全球取得了非凡的票房成績,但是在制作上而言,并不是中國商業(yè)電影所效法的道路。要知道,雖然類型生產(chǎn)是由商業(yè)生產(chǎn)的需求性所奠定的,但類型生產(chǎn)的可能性,卻由社會文化提供。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