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我們承認不同的文化將最終導致電影在類型生產上的截然不同,但奇怪的是,雖然國內沒有生長西方魔幻類型的文化土壤,但《哈利·波特》依然在國內取得了票房佳績,而相比之下,同樣成為北美票房前十的《納尼亞傳奇》系列和《魔戒》系列卻在國內稍顯遜色。《哈利·波特》系列在全球市場上取得了一種近似于跨越文化的巨大成功。這讓我們不得不將目光再次聚焦在其故事本身。也許其作為一種類型成功的代表,有著自己更深層次的文化奧秘。這種奧秘就是其所提供的情感路徑與原型人物跟中國市場的深度契合。
首先,《哈利·波特》是一個孤兒復仇的故事。傳統中國故事里的《趙氏孤兒》,以及《倚天屠龍記》中的張無忌,都是這種孤兒型的典型人物。這種孤兒形象是國內觀眾所熟悉及同情的,也就是主人公不能是簡單的父母雙亡,不能是僅僅有著孤兒院長大的背景,這種類型的孤兒應該出身名門世家,如果不是因為一場浩劫,原本是出生在羅馬,過著幸福的生活。但偏偏他的父母遭受了滅頂之災,可能是出于冤情,也可能是被人陷害,總之,他們父母的亡故成為他們人生最濃墨重彩的一筆,一旦觀眾對其父母的死耿耿于懷,對這個孩子遭遇的一切充滿了意難平和惋惜,那么他們必然將對這個孩子的未來充滿期待。哈利·波特仿若西方版趙氏孤兒,在觀眾萬眾期待中長大。
《趙氏孤兒》里,程嬰為了救趙武子主動犧牲了自己的孩子。哈利·波特的成長更是跟無數的犧牲綁定。其中,最動人的是“混血王子斯內普”和“阿茲卡班的囚徒小天狼星”。西弗勒斯·斯內普是一個癡情于哈利·波特母親莉莉的悲劇人物。從小被校園霸凌的他一開始是食死徒陣營中的人。《哈利·波特與魔法石》中,斯內普也是第一個被懷疑的反派。童年的斯內普父母不和,到學校與詹姆等人爭斗,并被自己唯一的朋友莉莉拋棄。童年的經歷讓他成為麻瓜及麻瓜出身歧視者,卻始終沒有遇見與自己志同道合的人,于是成年后誤入歧途為伏地魔賣命。直至莉莉為了保護哈利死在伏地魔手上,斯內普才幡然醒悟。電影對斯內普進行了堪稱完美的改編。原著中,斯內普無法控制狹隘的私欲,想要通過懲罰哈利來報詹姆當年之仇。小說里的斯內普是一個小心眼,有著明顯性格缺陷,永遠活在陰暗中的人。甚至電影中點睛之筆“他有著與莉莉一樣的眼睛”是鄧布利多用來提醒斯內普不要被仇恨所蒙蔽的最后防線。但在電影的呈現中,他強忍著對哈利的厭惡,將自己置身于最危險的境地,默默承受一切的誤會,甚至承擔著殺害鄧布利多撕碎自己靈魂的風險,只為履行著自己的承諾,最終為哈利獻出了自己的生命,體現出了忠貞愛意的最高境界。
電影中的斯內普是一個非常符合東方審美的不完美英雄形象。這個角色有著一種東方陰郁,像極了一個忍受千般痛苦為勝利潛伏到生命最后一刻的諜戰英雄。相比之下,《納尼亞傳奇》《魔戒》系列中,明顯沒有這種親近東方文化的人物角色。這些劇集中的主人公,因為缺少悲慘的身世,沒有承擔巨大的犧牲而很難讓中國觀眾共情。我們承認《魔戒》中甘道夫的死亡也很感人,但甘道夫的死是為了大義,而不是單純為了主人公個人。斯內普最終雖然是為正義獻身,但鄧布利多那句“他有著和莉莉一樣的眼睛”貫穿了斯內普整個人物的始終。中國觀眾共情于個體的情感,而與癡情且勇敢的斯內普相比,“阿茲卡班的囚徒小天狼星”更適合東方文化的人物。
保護教子的信念支撐著小天狼星成為第一個成功越獄阿茲卡班的人。哈利的這位教父跟他一樣有著不幸的童年,兩人同為格蘭芬多學院,都是扣分大王,沖動體質,也同樣都是校園風云人物,總是登上報紙頭條。命運的相逢讓小天狼星想盡一切辦法,冒著被通緝的危險,陪伴哈利。電影中,小天狼星的飾演者以大反派的人設出場,卻完成了劇情的極地逆轉,一個有著搖滾氣質的英國男星加里·奧德曼,狠狠拿捏了反轉版暖心教父的人設,將瘋狂與優雅、紳士與不羈、睿智與敏感都表達得恰到好處。原著中“小天狼星之死”成為電影最讓人意難平的情節。
小說中,伏地魔得知了小天狼星和哈利之間的情感連接,用夢境設下陷阱,制造了刑訊小天狼星的假象,引誘哈利進入。哈利果然中計,被食死徒甕中捉鱉。危難時刻,小天狼星冒著被通緝的危險帶著鳳凰社成員趕到。這是小天狼星的一場必死之局。原著章節“帷幔那邊”寫道:小天狼星躲過貝拉射出的一道紅光,他大聲嘲笑她:“來吧,這不是你的水平。”他喊道,聲音在空曠的房間里回蕩。第二道紅光正中他的胸膛。笑容還沒從他臉上完全消失,他的眼睛驚愕地瞪圓。小天狼星墜落的過程似乎十分緩慢。他的身體彎成一個優雅的弧線,向后跌入了掛在拱門上的破爛的帷幔。哈利看見,他的教父墜入那道古老的拱門時,那張曾經英俊、現已消瘦憔悴的臉上混雜著恐懼和驚訝。他消失在了帷幔的后面。帷幔像被大風吹著一樣搖擺片刻,又恢復了原樣。
電影中將這段情節改編成了小天狼星與哈利父子聯手,合力擊倒了盧修斯,但是被貝拉偷襲。一道綠光擊中小天狼星,他倒入拱門,跌入帷幔。拱門連接生死,帷幔分隔陰陽。在某個瞬間,小天狼星甚至將哈利看成了自己的摯友詹姆·波特。他帶著對詹姆以及哈利的深情緩慢地跌入了帷幔,消失在帷幔后面。這個瞬間讓無數中國影迷為之淚目。
斯內普和小天狼星的犧牲,其實就是《哈利·波特》拿下中國市場,至今依然成為我們耳熟能詳的故事的根源。因為有著這樣義無反顧的犧牲,《哈利·波特與魔法石》在18年后再次修復上映,依然在中國取得了1.7億的票房。因為有著這樣的親情與友情的守護,使得環球影城里,哈利·波特園區永遠是最火爆的場景。
單純的奇遇和冒險、夸張的視覺奇觀,也許永遠無法在中國市場獲得巨大的成功,諸如《哈利·波特》同類型題材《黃金羅盤》等片甚至票房慘敗。因為對于中國觀眾而言,讓他們所鐘情于電影等所有文化產品的,絕不僅僅是單純的刺激,而是揪心的情感體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