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春市志愿服務品牌名稱及形象標識(LOGO)征集結果公布后,引發諸多關注與爭議。此次征集活動雖收到大量投稿,但從獲獎作品來看,原創性問題令人堪憂。
據相關報道及作品展示,獲獎作品存在明顯 P 圖痕跡,與網上已有的眾多類似設計高度相似。這些作品的圖形構成、色彩搭配、主體意象等核心要素,均能在常見志愿者服務或公益類 LOGO 中找到 “原型”。例如,第 287 號、第 150 號、第 36 號作品,其設計元素與一些常見的志愿者服務 LOGO 如出一轍。這反映出當下部分設計師為追逐征集獎金,不惜走捷徑、鉆空子,毫無職業道德與藝術操守可言。
更令人震驚的是,此次獲選的第 227 號作品,作者廖義山,其過往獲獎經歷也充斥著抄襲與 P 圖的影子。這暴露出國內 LOGO 征集領域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投稿詐騙現象。一些經驗豐富、心機深重的投稿人,利用熟悉征集流程、掌握一定設計技巧的優勢,專門制作抄襲、拼湊的偽原創作品,向各地各類征集活動廣泛投稿,通過量的積累獲取獎金收益。他們侵蝕著征集活動的公正性與公信力,讓真正用心創作的設計師屢屢受挫,也使征集方難以獲得真正契合自身需求與文化內涵的優質設計。
國內 LOGO 征集市場中,這類現象并非偶然。多數征集活動在評審機制上存在漏洞,缺乏對作品原創性的嚴謹審核與深度評估。評委們往往僅憑直觀感受與表面創意進行評判,忽視了對作品背后創作過程、設計邏輯以及版權歸屬的細致考量。這便給抄襲者、投機者留下了可乘之機,使得征集獎金不斷流向不義之人,而真正有才華、有道德的設計師卻被埋沒。主辦方在征集活動中,未能有效識別和篩選作品,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這種不良風氣。
希望宜春市此次事件能成為國內 LOGO 征集領域變革的契機。讓各方面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共同攜手,重塑一個公正、健康、充滿活力與創新的設計生態,讓志愿服務品牌等各類征集活動真正發揮其挖掘優秀設計、傳播優秀文化的積極作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