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蘭吐秀 地自含芳
——從朱德愛蘭說起
劉德元
“幽蘭吐秀喬林下,仍自盤根眾草傍。縱使無人見欣賞,依然得地自含芳。”
這首《詠蘭》詩是朱德元帥1962年所作。詩的意境表達的是一種豁達、自信、堅毅的人生態度,就像空谷幽蘭,即使無人欣賞,依然堅守自己的一方天地,自由地吐露芬芳。1988年12月,郵電部在發行《中國蘭花》特種郵票的同時發行了小型張,邊飾上選用了這首詩,至今讀來,仍有教育人、鼓舞人、激勵人的文化力量。
朱德元帥一生對蘭情有獨鐘,無論是在戰爭年代還是在和平時期,他對蘭花的鐘愛始終如一。蘭花不僅給朱德元帥的生活帶來了樂趣,也使人們看到了他充滿生活情趣、感情細膩和人格堅韌的一面。
朱德,四川儀隴人,早年加入孫中山領導的中國同盟會。1922年初,在十月革命和五四運動影響下,朱德接受馬克思主義,同年11月在德國柏林加入中國共產黨。1955年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
朱德元帥戎馬一生,愛蘭愛得深沉,也愛得久遠。據朱德女兒朱敏回憶,朱德20歲在云南從軍時,就已喜歡上了蘭花。當時,朱德率領部隊征戰,途經深山老林,也不忘收集各種各樣的蘭花。因為部隊常要流動作戰,沒法將收集到的蘭花盆栽,只能放在瓶子里裝水培植,待到閑暇之余,再將這些山中野蘭移植到方便攜帶的花盆之中。此后多年的戎馬歲月,這個習慣始終伴隨著他。
蘭,對于朱德元帥而言,不只是生活中的審美情趣,更是精神上的記憶與情結,這個情結,就是朱德的第一任妻子——伍若蘭。
1928年,在革命的道路上,朱德與伍若蘭結為伴侶。伍若蘭是一位堅強的革命戰士,在生活中嚴格要求自己,在軍事上有著過硬的本領,因她善使雙槍,所以戰友們私下里都稱她“雙槍女俠”。1929年初,蔣介石對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發動第三次“圍剿”,伍若蘭在掩護大部隊撤退時,不幸受傷被俘,后被殘忍殺害。伍若蘭去世后,朱德深感悲痛,把對她的懷念化作對品質高潔的蘭花的熱愛。后來的歲月里,人們為了紀念伍若蘭,將她出生的村命名為“金蘭村”,將生長在井岡山上的一種野蘭花改名為“井岡蘭”。朱德也一生與蘭為伍,念慈在慈,從不遺忘。
新中國成立后,朱德終于有機會從繁忙的工作中抽身出來。1951年起,他開始自己培育蘭花新品,在住所栽培了50多盆蘭花。朱德對蘭花的深情,也在成都等地留下了印記。1957年,朱德第一次來到杜甫草堂,在草堂深處的“蘭園”中,看到四川常見的春劍、春蘭正在盛開,這讓他內心充滿了欣喜;詩圣杜甫的家國情懷,也讓他深深感動,于是欣然命筆題詞,為草堂寫下了“草堂留后世,詩圣著千秋”的對聯。1961年4月,朱德第二次到杜甫草堂,特意從廣州帶來五盆墨蘭贈予草堂。1962年3月4日,76歲高齡的朱德重上井岡山,在山崖旁看到石頭縫里長著幾株蘭花,他不顧年事已高,小心翼翼爬上去挖出蘭花,把幾株“井岡蘭”帶回家中精心培養,并作詩嘆道:“井岡山上產幽蘭,喬布林中共草蟠。漫道林深知遇少,尋芳萬里幾回看。”這株井岡山上的“血色驕蘭”,讓他懷念了整整半輩子,以致天上地下,萬里相尋……1964年,經過多次分盆和各地搜求、采購,朱德的院子里竟有了6000多盆蘭花。后來,朱德將這些蘭花全部捐贈給了中山公園的蘭圃,自己一有空就前往中山公園參觀蘭展。
1960年,朱德在中南海花房給蘭花分盆(圖源:百年的輝煌)
朱德元帥酷愛詩詞,他創作的600余首詩詞中,與蘭花相關的有40余首。如作于1961年的幾首《詠蘭》詩。之一:“幽蘭奕奕待冬開,綠葉青蔥映畫臺。初放素英珠露墜,香迎十步出庭來。”之二:“采上新名三五棵,洞前小憩看紅霞。仙人洞下產蘭花,覓得依山小道家。”之三:“東方解凍發新芽,芳蕊迎春見物華。淡淡梳妝原國色,清雅誰得勝蘭花!”這些“詠蘭”詩詞與朱德的其他詩詞不同,文字淡雅婉轉,意境深遠,一方面含蓄表達了對愛妻伍若蘭的追思和懷念,另一方面鮮明地展現出朱德元帥愛蘭愛生活愛人民的形象。詩言志的傳統一以貫之,詩歌也由此得到升華,成為傳達理想價值、展現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
蘭花,素有“君子之花”“空谷佳人”的雅譽,與“梅、竹、菊”合稱“四君子”。“蘭章”喻詩文之美,“蘭交”喻友誼之真,亦表達純潔的愛情,“氣如蘭兮長不改,心若蘭兮終不移。”歷代仁人志士常以蘭喻志、以蘭抒情、以蘭賦墨,在賞蘭品蘭的過程中領悟中華民族道德修養、人文哲理的精華,因而蘭有“國香”“民族之花”的美稱。
中國人為何如此愛蘭?這是因為在傳統文化中,蘭有著相當重要的地位。從著述方面看,早在《詩經》中就出現了蘭的身影:“士與女,方秉蕳兮。”三月初三上巳節,河邊春游的青年男女,手里無不拿著蘭草。在屈原的《離騷》中,有“紉秋蘭以為佩”“余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楚辭》中還有“沅有芷兮澧有蘭”“幽蘭”等說法。《越絕書》中,亦有“勾踐種蘭渚山”的記載。據統計,唐以前歷代詩歌總集中出現頻率最高的植物便是蘭花。到了宋代,蘭文化達到鼎盛,出現了《金漳蘭譜》和《蘭譜》兩部蘭花研究著作。清代曹雪芹《紅樓夢》中,提到蘭花的地方達上百處,比較有名的如“氣質美如蘭”,將妙玉比喻為幽蘭。用“蘅蕪君蘭言解疑癖”形容釵黛二人,后又用“金蘭契互剖金蘭語”來形容二人關系,側面表現了蘭花在清代社會流行的程度。
春秋時,蘭被稱為“國香”。孔子是最早贊頌蘭花的人。他說:“芝蘭生于深林,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為窮困而改節。”“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孔子青睞蘭,把它比擬成君子和善人,認為蘭有不受環境影響和善于熏陶他人的特點。從此,蘭與君子相連,與教育、教化有了密切的關系。自孔子后,人們常將“芝蘭”并稱,比喻高尚的德行或美好的環境。值得注意的是,春秋時人們說的蘭主要指蘭草,而非后世知名的蘭花。這時的蘭文化其實是香草文化。不過,后起的蘭花確實承襲了蘭草“香草”的“比德”功能和文化意義。由于孔子和屈原在中國文化史上深遠的影響力,蘭花高潔的文化形象逐漸深入人心,成為與“梅、菊、松、竹”等齊名的傳統名花。魏晉以后,蘭花從宮廷逐漸擴大到士大夫的私家園林。蔡邕、陶淵明、嵇康、謝靈運等都寫過與蘭有關的詩文。一些文人士大夫歸隱山林,他們欣賞蘭花,在于它藏于深山而獨自芬芳。東晉王羲之愛蘭,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由此誕生。王羲之愛蘭與周敦頤愛蓮、孟浩然愛梅、林和靖愛鶴并稱“四愛”。從宋代開始,蘭花開始進入畫家視野,成為常見的繪畫題材。趙孟堅《墨蘭圖》被認為是最早的蘭花名畫。南宋理學家朱熹對蘭花情有獨鐘。他認為,蘭花象征著君子之道。朱熹在教育中常將蘭花比作君子,教導學生無論外界如何變化,都要像蘭花一樣堅守內心的高潔與自律。他有一首小詩《詠蕙》:“今花得古名,旖旎香更好。適意欲忘言,塵編詎能老。”認為蕙蘭得了古蘭草之名,散發出不一樣的芬芳。明代徐渭畫了很多蘭與水仙相配的畫,還作了不少詠蘭詩。他在《蘭谷歌》中寫道:“勾踐種蘭必擇地,只今蘭渚乃其處。千年卻有永和事,右軍墨藻流修禊。”他在畫上題詩說蘭“無媚有清苦”。這既是寫蘭,也是徐渭的自況。人們都知道清代鄭板橋善畫竹,其實他筆下也不乏蘭畫。他說:“平生惟蘭與竹為吾友也。”他用濃墨寫就蘭葉,淡墨渲染蘭花,濃墨點出花心。他的蘭畫自有一種幽香。
在近現代文化名人中,魯迅與蘭花有著不解之緣。他在《致山本初枝》的信中說:“我的曾祖父曾經栽培過許多蘭花,還特地為此蓋了三間房子。”青少年時,魯迅常與弟弟們到家鄉的會稽山、蘭渚山春游、采蘭。在養育蘭花的過程中,魯迅根據自己的經驗,訂正過清代園藝專著《秘傳花鏡》中的某些訛誤。此外,歷史上和文學作品中還有不少名人以“蘭”為名,比如《木蘭詩》里的花木蘭,《孔雀東南飛》里的劉蘭芝,《西游記》里高老莊高太公的三個女兒,分別叫高香蘭、高玉蘭、高翠蘭,童話故事《馬蘭花》里王老爹兩個女兒叫大蘭、小蘭。當代有革命烈士劉胡蘭,京劇大師梅蘭芳,哲學家馮友蘭(字芝生)等。在民間,以“蘭”取名的人亦比比皆是。
內江人愛蘭也有其歷史淵源。今隆昌市云頂寨就是世界名蘭“隆昌素”的發現地。縣志載,明洪武四年(1371),庠生郭其俊從湖北麻城攜家人移民到隆昌云頂山麓,行走間聞“有蘭若麝”“為蘭所迷”視為吉祥,遂“落擔成家”,典稱“聞香落擔”。為此,郭秀才還以《蘭》為題詠詩一首:“地冷天寒百卉迷,峰頂仍著數株齊。蒼顏簇簇經霜茂,老干鱗鱗帶雨凄。竹弄欄前皆葉韻,蘭幽窗前共垂青。”這是有關隆昌蘭的最早記錄。此外,清人花映均、耿光祜等纂修的《隆昌縣志》卷三十八記:明隆慶元年(1567)隆昌置縣時所建的衙署中,就曾以秋蘭素花、珠蘭等點綴園林景觀。又記:清同治十三年(1874),隆昌有蘭蕙一類四種,一類為隆昌國圃,蘭花有魚鯇、珠蘭、雪蘭、建蘭等名品,而以建蘭為冠。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黃文理知隆昌,初見隆昌蘭,便以《署中花樹》為題贊曰:“庭樹參差雜蘭植,更看老樹于盤房。蜀山蜀水楚疆同,開遍叢蘭一夜風。”以上詩文皆涉蘭草,尤以春蘭為盛,可見數百年前,隆昌云頂山的山澗林壑,生長著野生蘭蕙,而城鄉民間也普遍栽培,俗稱“隆昌素”。
“隆昌素”的傳播與推廣也與朱德元帥有關。據中共隆昌縣委黨史研究室《中央領導視察隆昌》一文記載,1961年4月17日,朱德元帥離開成都到隆昌視察炭黑生產,當進入隆昌氣礦招待所會議室時,看到擺放的蘭花,他非常高興,一邊撫弄觀賞蘭草,一邊贊不絕口地說:“隆昌的蘭草是很有名的,我早就曉得。‘隆昌素’真是名不虛傳,很好!很好!”臨行,隆昌人民還特意饋贈了幾株“春素”與朱德,表達隆昌人民對朱德元帥對新中國碳素事業和隆昌經濟建設的關注關懷的感激之情。這次隆昌之行給朱德元帥留下了深刻印象,以致1987年在日本東京舉辦的第十二屆世界蘭花博覽會上,“隆昌素”上榜(金獎)而被譽為世界名蘭。
內江也是書畫之鄉。如清末民初巴蜀畫派代表人物內江人侯常、張敏文二人都是“畫蘭”高手。前者侯常(亦作裳),字野云,庠生,善畫蘭,有“侯蘭花”之譽;后者張敏文,字世聰,拔貢,工詩文,擅書畫,尤以畫蘭著名,所繪蘭與侯常齊名,以至名動巴蜀,書畫傳世。
如今,我國的蘭花分布廣,品種多,交易廣,產業強,其中香蘭有春蘭、春劍、蓮瓣蘭、四季蘭、蕙蘭、送春、寒蘭、秋芝、綠蘭、云南白墨、墨蘭;不香的有豆瓣、兔耳蘭、吊蘭、虎頭蘭、蜜蜂蘭、隆昌素。這17種蘭花是最常見的蘭花種類,統稱“國蘭”。此外,還有大花蕙蘭和蝴蝶蘭等“熱帶蘭”,這些蘭花大而艷、不香,統稱“洋蘭”。
本文內容系原創
轉載請注明:“來源:方志四川”
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作者:劉德元(中共內江市委黨史地方志研究室)
配圖:方志四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