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日,美國國務院發言人塔米·布魯斯(Tammy Bruce)在回應記者提問時表示,美國政府將調整對俄烏戰爭談判的參與方式,不再繼續扮演主要調解者角色。此舉標志著華盛頓在該沖突中長期以來的主導地位將有所淡化。
布魯斯在接受歐洲媒體采訪時指出,雖然美國仍承諾支持烏克蘭、推動和平,但“不會再像過去那樣頻繁穿梭于世界各地促成會議”,未來的解決方案應由“沖突雙方自己提出并推進”。
她還引用國務卿馬爾科·魯比奧(Marco Rubio)近期的講話稱,美國的角色將從“調解人”轉為“支持者”,今后的和平路徑將更多依賴俄烏兩國自行達成“具體想法”和解決機制。
背景
早在4月29日,魯比奧就已表示,如果和平談判繼續停滯不前,美國將考慮“退出調解一線角色”。他強調,本周是判斷美國是否繼續積極介入俄烏沖突調解的重要時刻。
目前,美國總統特朗普傾向以“外交為主”的方式繼續對外政策,并多次強調“世界其他地區也需要美國的關注”,暗示將對中東、印太等地區投入更多資源。
美國此番政策調整被廣泛視為對俄烏戰爭長期僵持、和平進展緩慢的一種“現實考量”。盡管西方在軍事援助上對烏克蘭仍保持支持,但在外交斡旋方面,美國明顯出現“戰略收縮”的跡象。
專家指出,這一轉變或源于以下幾點因素:
- 國內政治優先級調整:特朗普政府更關注美國內部經濟與安全問題,以及印太戰略布局,不再愿長期投入精力維持俄烏和平的外交主導權
- 對烏克蘭談判能力的“壓力測試”:美國此舉也是對烏克蘭政府的某種“倒逼”,希望其在戰場上與外交層面都做出更多主動姿態。
- 中立國家或將填補空缺:隨著美國淡出,法國、土耳其甚至中國等國可能獲得更多參與談判的空間,形成“多邊調解”的新格局。
然而,也有批評聲音擔憂,美國撤出調解主導地位,可能會被俄羅斯視為西方“疲軟”的信號,從而在戰場或談判桌上采取更強硬立場。這無疑給沖突前景增添更多不確定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