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最后一列復興號列車在暮色中駛離包頭站后,付婷煒和工友們踏著軌枕準備開始作業。她們在鐵軌上推行著零級軌檢儀,依靠頭燈的光進行作業,光偶爾照在藍黃色工服和橙色防護服的一角。當她們的目光凝聚在儀器上等待數據時,光才能把這六個姑娘的臉照亮。
在中國鐵路呼和浩特局集團有限公司包頭工務段,這支平均年齡34歲的高鐵線路車間“女子監控分析班組”,被稱為草原鐵路的“六朵金花”,她們肩負著京包客運專線的高鐵安全數據分析任務。她們的主要工作并不在軌道旁,而要在數據海洋里下“繡花功夫”——用精準的算法和細致的排查,保障每一列高鐵的平穩運行。
包頭工務段“女子監控分析班組”正在進行現場作業。(王日森 攝)
“對著屏幕分析調整病害,常常是一處軌枕調整數值變化,帶來整條數據波形的連鎖反應。調整方案是否科學合理,會直接影響現場作業質量?!备舵脽樖前嘟M負責人,今年2月班組成立,她和另一名高鐵女技師黃瑤牽頭啃起了數據分析這塊“硬骨頭”。
面對動靜態海量的數據,只有精準掌握線路每一處細節,才能更合理高效地制定作業方案。姑娘們從最基礎的工作做起,對每公里的軌枕數量進行統計,依次對軌枕編號……她們將所有數據詳細記錄,建立一枕一檔,積累豐富的一手資料,為制定整修方案提供堅實依據。
然而“第一戰”,姑娘們還是遭遇了“滑鐵盧”。第一版調整方案被現場工人質疑:“方案不符合現場實際,明明調一處就行,你們卻要調三四處!”
方案被潑了冷水,姑娘們開始思考如何面對挫折,她們得出的結論是:骨頭啃不動,說明牙還不夠好!為了練一口“好牙”,付婷煒連續熬了幾個通宵,重新分析道岔數據,避免“屏”上談兵;黃瑤帶著筆記本跑現場,對照實際軌道反復修正模型。
包頭工務段“女子監控分析班組”正在進行現場作業。(王日森 攝)
一周之后,新版方案讓大家服氣了?!罢娴膶Φ蒙?!”此后,她們的數據分析準確率直線上升,成為工務段的“最強大腦”。
“班組是個團隊?!睘樽尠嘟M進步更快,黃瑤和付婷煒總結出“波形圖三維分析法”,幫助兩名成員考取高級工技能證書。
如今,她們每天分析50余份數據報告,累計處理機車報警858處,制定整修方案35條,成為用數據守護高鐵安全的“隱形衛士”。
鐵道線上并非只有鐵漢。這群扎根草原鐵路的“格?;ā?,不僅是女性力量的精彩詮釋,更是中國鐵路智能化發展的微觀縮影。當科技之光照亮軌道,這群草原女兒正以獨特的柔情與堅韌,用數據分析守護鐵軌之上的中國速度。(記者達日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