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我國古代最為嚴謹、系統的建造專書之一,《營造法式》是翔實全面地記載著宋代建筑的制度、做法、用工、圖樣等珍貴資料,被歷代匠師奉為圭臬,也是建筑系專業學生的必讀書目。對建筑圈外的讀者而言,不少人也都聽過它的鼎鼎大名,但是想靠近卻不易。
最近,東南大學建筑學院教授陳薇的《〈營造法式〉十講》問世,這是一本《營造法式》與相關建筑文化知識的專業解讀和專業科普讀物,對圈外人了解建筑行當可以說是相當友好。
這本書凝結了我國三代學者對《營造法式》研讀的心得和作者多年教學體會。1994年,陳薇老師接續建筑史學家潘谷西先生,為學生講授“宋清營造法式”課,自此將宋代出版的《營造法式》作為課程重中之重,開啟了她不斷研讀、理解、講授《營造法式》的參悟之旅,一教就是三十年。其間陳薇對課程內容多有調整補充,每次備課都有翻新和修改,這門課程也就成為廣受學生們喜愛的精品課程。她將這本書作為教學研究生課程生涯的整年紀念。
陳薇說,在南京學習《營造法式》和教學營造,有兩個獨特之處。一是《營造法式》,作為中國古代建筑專書在近代的問世,與南京有關。1919年,朱啟鈐先生在南京江南圖書館慧眼發現《營造法式》,開啟了中國建筑博大精深的營造研究歷史篇章;1929年,中國營造學社成立,朱啟鈐先生任社長,隨后聘梁思成先生為法式部主任、劉敦楨先生為文獻部主任,學社開端研究均以《營造法式》為重要切入點。二是南京作為明初建立的都城,在政治、文化和技術上都秉承中國漢民族傳統,重建“禮制”秩序,治隆唐宋,重要建筑的建設以《營造法式》為圭臬,對中國在金元時期斷續的脈絡進行了接續,并結合南方環境進行創新,進而在永樂皇帝遷都北京后使得北京呈現嚴謹規范禮制和山水環境依存兼備的都城。可以看到,南京作為《營造法式》傳播的拐點和要地,是繞不過的城市。“冥冥之中,我在這里學習,在這里教學,就有了使命感、歷史感、責任感和自豪感。”
關于《營造法式》一書的研究成果很多,但是能夠讓學生和讀者快速理解其中奧義,并且對中國古代建筑文化有一定認識和了解的出版物并不多見,本書在科普價值上做了很多探索。陳薇遵循但是講薄和講懂大書的思路。她在自序中說,本書共十講,除了第一講是課程的開場白、第九講是《營造法式》圖樣的專講、第十講是延伸的針對教與學以及理解《營造法式》價值內容之外,其余七講基本按照《營造法式》的原有結構和體例來設置,這既可以更加貼近經典著作編纂的真實性、闡釋其合理性,也可以層層揭示營造的相關內容、理解《營造法式》書寫的目的。但是原著作共有三十四卷,前面還有序,最后有附錄,實際相當于三十六卷,浩瀚廣博,如何在這七講內完成?她做了多種組合和前后調整。本書的語言比較口語化,是另一個特點。閱讀時或許有聽課的感覺,不是很嚴密,也沒有做許多注腳注釋,她比較喜歡用“相當于”這個詞在課堂上進行解釋和類比,讓學生能夠以既有的知識背景和常識以及專業素養學習近千年前的經典著作。
《營造法式》是一本什么樣的書,學習《營造法式》有什么用?學習《營造法式》能看得懂中國古典建筑復雜的結構嗎?……書中一一都有解釋。如果讀者能夠按序閱讀,就能夠慢慢領會中國古代獨特的設計智慧。
現代快報/現代+記者 王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