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曲鵬
每月月初,本榜單從上個月最新出版的文學藝術、歷史傳記、思想社科類圖書中,參考圖書網店的數據及專業書評媒體的評價,以人文性、思想性、趣味性為標準,篩選出十本好書,期待其中的某一冊能夠進入您的內心。
在狩獵采集時代,人類的勞動形式比較簡單,其目的也比較明確——獲得食物,維持生存。然而,站在現代社會的視角,我們發現工作已經遠遠超越了單純的生存需求。隨著生活質量的整體提升,工作的目的不再僅僅是滿足基本需求,而技術的飛速發展和社會的深刻變革,既為工作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本期好書榜推薦的十本關于工作的書,書名看似犀利直接,作者們實則以嚴肅而深刻的態度探討了工作這一主題,引導讀者重新審視工作的意義,激發對現代工作模式的深度思考。
《理解工作:一部人類勞動史》《眾生無束:勞動社會的未來》兩本書跨越時空,從狩獵采集時代到AI時代的當下,探討了工作形式的演變、工作意義的變遷,以及勞動者的喜怒哀樂。它們不僅揭示了工作的多樣性,也讓我們重新審視那些被忽視的勞動形式,比如家庭主婦的家務勞動,這些同樣對家庭和社會有著重要貢獻。
在《對工作說不》《在工作中迷失:逃離資本主義》《星期五不上班》中,作者們深入探討了資本主義體系下工作的困境與未來。他們指出,盡管技術進步帶來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但工作對生活的侵蝕依然存在。無論是被AI取代的擔憂,還是職場中的“摸魚文化”,都反映了人們對工作現狀的反思與不滿。作者試圖尋找一種新的工作模式,比如減少工作時長和重新分配工作,讓人們在工作中找到真正的安全感和滿足感。
《我們工作的理由、不工作的理由、不能工作的理由》《追系統的人:快遞員的勞動過程與社會關系網絡》則聚焦個體的體驗,展現了不同人在面對工作時的選擇與掙扎。無論是年輕人在職業選擇中的困惑,還是快遞員在數字平臺下的生存智慧,都讓我們看到了工作背后的人性與溫度。
在現代社會,工作早已超越了單純的謀生手段,它是我們與世界建立聯系的重要方式,也是我們尋找自我價值的關鍵領域。在這個勞動節,我們不妨重新思考工作的意義,探索如何在AI時代找到自己的位置,讓工作成為實現自我價值的途徑。
《眾生無束:勞動社會的未來》
[德]理查德·大衛·普萊希特 著
廖然 郭歡 李驁然 譯
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
AI技術的飛速發展,讓許多人擔心工作時間減少、閑暇時間增多,而這正是他們曾經渴望的。為何曾經的技術經濟革命并未減少就業崗位?未來我們將如何工作?本書向我們展示了工作的變革將如何改變我們對生活、文化、教育的理解,并對整個社會產生深遠影響。作者還指出,決策者將面臨重塑社會的艱巨任務,其中尤為關鍵的是,將現有的有償勞動社會體系重塑為無條件基本收入社會。
《對工作說不》
[英]大衛·弗雷恩 著
重命名小組 譯
上海文藝出版社
在現代社會,工作是人們獲取收入、權利和歸屬感的重要途徑,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剝奪了人們好好吃飯、安然入睡的權利和寶貴的自由時間。本書中,大衛·弗雷恩質疑了工作在生活中的中心地位,揭示了工作對生活的深遠影響以及工作在新時代的新形式。他還調研了一群積極抵制朝九晚五工作的英國人,他們有的因追求更有價值感的工作而暫時停職,有的因工作損害健康而不得不減少工作時長。弗雷恩試圖回答:是什么促使這些人脫離傳統工作?他們的抵抗是否徒勞?他們能否啟發一種替代性方案,即基于減少工作時長和社會重新分配工作的新模式?
《在工作中迷失:逃離資本主義》
[英]阿梅利亞·霍爾根 著
王伯笛 譯
上海文藝出版社
在當代社會,努力工作不再能保證一個安全、高薪的未來。作者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分析日常勞動經驗,解析了“工作”的語義分層——從廣義的“耗費精力”到狹義的“有償勞動”,對當前英國的工作現狀進行了研究,涉及性別、環境與階級問題。書中呈現了英國勞動者普遍的倦怠與不滿,以及他們自發的抵抗策略(如上班“摸魚”)。作者指出,“工作可以占據我們的時間,但不應壟斷我們的身份;職業可以是生活的重要部分,但永遠不該成為它的全部意義”。
《美國人談工作》
[美]斯塔茲·特克爾 著
劉禹汐 譯
商務印書館
本書是普利策獎得主斯塔茲·特克爾的口述史巨作,為美國前總統奧巴馬拍攝關于21世紀工作的紀錄片提供了靈感。書中以美國社會各階層人士的口述語言,真實地呈現了美國人對社會、對工作的評論與內心感受。從鋼鐵工人到報童,從石匠到礦工,從農民到接線員,從演員到消防員,從藥劑師到警察,從家庭主婦到公司主管,一百多位受訪者講述了他們對工作與社會的愛憎、恐懼和希望。少數人有幸在工作中找到樂趣,而許多人對自身境遇感到失望。這本書也反映了作者的觀點:盡管工作辛苦,但它仍能為普通人賦予意義。
《理解工作:一部人類勞動史》
[荷]揚·盧卡森 著
王小可 譯
方寸|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從70萬年前的狩獵采集到如今通過視頻會議開展的工作,作者揚·盧卡森跨越亞洲、非洲、美洲與歐洲,研究了人類工作在家庭、部落、城市和國家等不同組織形式下的演變,探討了從狩獵采集、農業、手工業到工業時代合作與從屬勞動關系的變遷,分析了勞動在男女老少之間的分配,貨幣發明的關鍵時刻,勞動者的集體行動,以及移民、奴隸制和休閑觀念對工作的影響,最終呈現了一部真正意義上的全球勞動史,并對未來人類發展給出了樂觀的展望。
《我們工作的理由、不工作的理由、不能工作的理由》
[日]稻泉連 著
熊芳 譯
上海譯文出版社
本書作者稻泉連生于1979年,高一輟學后通過大學入學資格考試進入早稻田大學。1999年,他在思考“社會是什么?工作又是什么?”時,采訪了八位同代年輕人,完成了這本書。他采訪的八位年輕人,有缺乏求職熱情的高材生,有就業后為工作所苦的職場新人,有自由職業者、創業者,有選擇音樂家、漁夫等“另類”職業的人,也有“繭居者”。他們的經歷與心聲,展現了年輕人從學生到社會人轉變中對擇業的困惑、思考與選擇。選擇一份工作,就是選擇一種生活方式,而生活方式又關聯到人生的意義。無論選擇何種道路,最終都要邁向未來。人生并非單選題,在標準化的人生模板之外,永遠有屬于你自己的另一種活法。
《星期五不上班》
[英]威爾·斯特朗 凱爾·劉易斯 著
重命名小組 譯
上海文藝出版社
隨著英國就業市場的不穩定性和低薪問題日益突出,與工作相關的壓力愈發普遍,人們迫切需要一種新的工作方法。本書作者提出了一個切實可行的對策——縮短工作周。兩位作者均來自英國自治智庫,他們開展了世界上最大的私營部門每周四天工作制試驗,最終絕大多數參與公司都選擇繼續采用這一新模式。書中解釋了縮短工作周在資本主義經濟背景下的意義,探討了這一理念的歷史與政治含義。作者認為,只有當工作能夠提供社會條件,讓全人類能夠相互合作、合理安排時間、獲得尊嚴感,并擁有必要的物質手段以生活在安全且有保障的環境中時,工作才能真正成為人類繁榮發展的充分條件。
《廉價:低薪工作如何使女性陷入貧困》
[美]阿曼達·弗里曼 莉薩·多德森 著
彭萍 王仕琦 譯
中譯出版社
我們享受著高檔餐廳、便捷網購、聘請保姆等便利生活,卻常常忽略了背后辛苦勞作卻拿著微薄工資的工作者,其中不乏許多女性。社會學學者阿曼達·弗里曼和莉薩·多德森在十年間與200余位美國低收入女性展開交談,她們來自不同種族——白人、黑人、拉丁裔、原住民等,面臨著各種困境:有的女性因孩子生病請假而被解雇;有的每天只睡5個小時,同時做兩份工作;“福利媽媽”備受爭議,被外界指責為“對福利上癮”“貪婪懶惰”;幾位黑人女性護理人員提到,一些雇主將她們視為女仆。大多數人的生活依賴這些無形的勞動,而這些勞動者的需求卻被社會忽視。這本書讓那些至關重要的勞動者——其中很多是母親——走到了臺前。
《激情的陷阱:過度工作、理想工人和勞動回報》
[美]埃琳·A.契克 著
金方廷 譯
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
本書作者埃琳·A.契克曾為追尋激情離開工科專業,轉向社會學研究。作為激情原則的信奉者,她逐漸意識到,“我愛我的工作”背后也存在陷阱:遵循“內心熱愛”做出職業選擇的人,可能會因“過度工作”成為“理想工人”。她通過一系列訪談和調查,用具體鮮活的訪談記錄和真實有力的調查數據揭示,激情原則在當今不穩定、不合理的勞動力市場中,很容易讓勞動者成為理想工作者,雇主會“利用激情”使過度工作合理化,同時加劇階層、性別和種族間的不平等。那些在沒有資源支持下僅憑激情做出職業選擇的人,由于缺乏保障和跳板,勞動回報與付出不成正比,而有資源支持的人則更有條件實現內心的“熱愛”。
《追系統的人:快遞員的勞動過程與社會關系網絡》
莊家熾 著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博士、中央財經大學社會與心理學院副教授莊家熾深入快遞行業,成為一名快遞員,基于在快遞站點的長期田野調查,寫成《追系統的人:快遞員的勞動過程與社會關系網絡》。書中在理論研究與田野真實的交織中,描繪了快遞員在數字算法中的真實勞動過程,探索平臺經濟下個體勞動者的生存智慧。作者發現,數字化平臺管理系統對快遞員勞動過程的嵌入既是一個技術過程,也是一個社會過程。標準化的數字化管理平臺無法應對消費者的彈性需求以及快遞員勞動過程中的突發情況,因此快遞員需要將數字化系統融入自己在社區營造的社會關系網絡中,快遞員成了追趕系統的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