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有幾個盛世,西漢有文景之治和漢武盛世,隋朝有開皇之治,而唐朝有貞觀之治、永徽之治和開元盛世,而明朝有洪武之治、永樂盛世,清朝則有康乾之治。 據史料記載,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大清人口已逾三億。
乾隆皇帝覺得是自己祖孫三代勵精圖治、永不加賦的政策迎來了中國的人口大爆炸,但這背后有一個像袁隆平一樣的明朝老人對農業的嘔心瀝血。這個明朝人叫做陳振龍(1543-1619)。他很平凡卻又很傳奇且偉大。明朝科學家徐光啟的著作《農政全書》以及史學家談遷的著作《棗林雜俎》中都提到過陳振龍的偉大事跡。
廣東人和福建人是中國人里最具探險精神的族群,他們因為土地貧瘠以及海洋交通便利而去東南亞討生活。在明朝滅亡的50年前,福建長樂人陳振龍和兒子陳經綸經常去呂宋島(菲律賓)經商,他們見到了神奇的農作物-紅薯,也叫番薯。
紅薯原產于南美洲,西班牙人在16世紀殖民菲律賓群島,又從南美洲引進了紅薯,并在呂宋大規模種植。陳振龍記述:紅薯塊根“大如拳,皮色朱紅,心脆多汁,生熟皆可食,產量又高,廣種耐瘠”。想到福建山地多而土地貧瘠,非常需要像紅薯這樣生存強大的糧食作物。于是,陳振龍決心把甘薯引進中國。
16世紀末,西班牙殖民者把紅薯當作戰略性物資,禁止華人攜帶出境。一經發現,可能有生命危險。為了將紅薯帶回中國,陳振龍經過周密的思考,想到了一個辦法。他和兒子將紅薯藤塞入海船的汲水繩中,并在上面涂抹泥土,最終于1593年躲過西班牙人的關卡,登上了返回祖國的輪船。7天后,他帶著紅薯藤到了福建廈門。因為紅薯來自于海外,所以福建人稱之為番薯。
紅薯傳入中國后,因為適應能力強,產量高,比谷子的產量高出20倍。同時能生吃,熟了又像密一樣甜,這對于人多地少的國人來說是不可多得的優良農產品,故能很快向內地傳播。
紅薯在被引進50年后,迅速向全國推廣。陳振龍的后人把向全國種植紅薯當成了畢生的使命和信念。在康熙年間,陳振龍的五世孫陳川桂將紅薯種到了浙江,之后又向河南、河北、山東等地廣泛宣傳。他的六世孫陳世元在山東親自傳播種植,使得華北地區都知道了紅薯這種糧食作物。
乾隆在位60年,中國人口由1個億迅速變為3個億,為了應對人口壓力,不少地方都是由官方提倡栽種,乾隆還直接下令。1733年,紅薯在四川扎根,1735年又跑到了云南,1752年到達貴州。
而到乾隆朝中期之后,紅薯很快在全國廣為傳種,并成為中國僅次于水稻、麥子和玉米的第四大糧食作物。從此,紅薯成為了全國性的糧食。所以,陳振龍的貢獻堪比袁隆平,他被稱為紅薯之父。
毛爺爺說歷史是由人民創造的,這話不假。如果沒有陳振龍冒死引進紅薯,沒有玉米的引進,清朝的人口大爆炸可能就是人口危機了。我們喜歡稱贊霍去病、岳飛等民族英雄,但也不能忘了來自民間的凡人英雄。
資料來源:徐光啟《農政全書》、談遷《棗林雜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