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的父親經常外出工作,幾乎沒有時間陪她,所以她大多留在祖父身邊。當她六歲的時候,她已經能夠提供很多幫助,經常代表祖父給父親寫信。雖然她很年輕,但當她寫信時,她有一定的風格,每一筆都寫得仔細整潔,清楚地傳達了祖父想對父親說的話。
然而,正是因為如此,她失去了本應擁有的無憂無慮的童年,“早熟”一詞準確地概括了林徽因童年生活的特點。后來,祖父不幸因病去世,父親經常在北京忙于政治事務,沒有時間照顧家人。
全家搬到天津生活,林徽因幾乎成為了家庭的支柱。在十二、十三歲的時候,她不得不承擔起照顧家人的責任,為母親的日常生活服務,照顧母親的身心健康;還需要照顧弟弟妹妹的學習和玩耍,確保他們都能健康快樂地成長。即使全家搬家,收拾行李的繁瑣任務也落在了這個小女孩的肩上。
1916年,林長民與家人在北京定居。林徽因也考入了著名的培華女子中學。她身邊還有三個表姐。這四姐妹都很苗條漂亮。他們像四朵美麗的花一樣走在街上。每個星期天,當他們一起上街時,他們經常吸引一些輕浮的男人跟著他們。
為了安全起見,這家人不得不打電話給他們的高個子堂兄,讓他們充當保鏢護送四姐妹出去。培華女子中學是一所教會辦的貴族學校,有著嚴謹、適宜的教學氛圍。林徽因已經很聰明了,在學校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奠定了扎實的英語基礎。
此外,學校濃厚的文化氛圍也在早期喚醒了她的文化意識,使她對知識和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1920年春,林長民受命考察歐洲的西方憲政制度。他心里有個特別的計劃,就是帶女兒林徽因一起去。
于是,父女倆踏上了前往歐洲的旅程,在倫敦待了一年半。這段旅程對林徽因來說意義重大,就像林長民牽著女兒的手,帶領她走向人生的新階段。從那時起,林徽因在身體和心理上都正式告別了無憂無慮的青少年時代,開始了一個更加成熟和廣闊的世界。
抵達倫敦后,林長民專門為女兒聘請了兩位老師,一位教她英語,另一位教她鋼琴。兩位老師都非常敬業,尤其是英語老師費麗普和她的女兒。不久,他們和林徽因成了好朋友,林徽因既信任又愛戴林徽因。
當然,在學習的同時,她還看看歐洲的美麗風景。這是林徽因1920年前后在英國倫敦街頭喂鴿子的照片。林徽因時髦的帽子、合身的風衣、黑色連褲襪和精致的皮鞋在今天并沒有過時,對吧。
林徽因在16歲的時候就在街上玩,那時她還很年輕。照片中,林徽因穿著時髦,有點社會名流的風格。8月下旬,林徽因憑借自己的努力考入了愛丁堡的一所學校。在這所學校里,她的英語水平變得越來越熟練和純正,說話像一個英國本土人。
無論什么時候,林徽因都在努力學習和提高。1920年,林徽因經常在倫敦公寓的壁爐旁讀書,結交朋友。照片中,林徽因坐在壁爐旁的沙發上,寧靜而美麗。
在倫敦,林徽因找到了畢生致力于建筑科學的目標。原來,她父親的房東是一位女建筑師,林徽因經常和她聊天,從她身上感受到建筑的獨特魅力。她逐漸意識到,房子不僅僅是為了擋風避雨,還蘊含著豐富的藝術意義。
然而,當時中國還沒有像西方那樣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現代建筑科學體系。林徽因暗暗發誓要為中國建筑業貢獻自己的力量。
在倫敦這座充滿藝術氣息的城市,一種特殊的命運悄然開始。當時,林長民44歲,正值壯年,在歐洲忙于社交和工作,而林徽因在16歲時散發出獨特而優雅的氣質。
同年10月,24歲的徐志摩也來到英國,進入劍橋大學學習。當時,他年輕貌美,身上散發著學者的氣質,對未來充滿了無限的向往和熱情。六個月后,在國際聯盟協會組織的一次演講中,徐志摩和林長民會面。
徐志摩擔任演講主席,林長民擔任演講嘉賓。在演講中,兩人被對方的才華和見解所吸引。演講結束后,他們進行了一場精彩的交談,很快就成為了形影不離的朋友,什么都聊。林徽因和徐志摩第一次見面是在徐志摩初次見到英國作家狄金森的時候。
那天,狄金森的家人都是朋友,林徽因也和父親一起去了。一個是才華橫溢、英俊瀟灑的年輕人,另一個是長相像仙女、思維敏捷的年輕女孩。當他們第一次見面時,他們似乎有一種無形的吸引力,給對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可以說他們后悔見面太晚了。當時,林徽因只有16歲,圓胖的臉和一些嬰兒脂肪。然而,這個嬰兒肥不僅沒有降低她的外表,反而讓她看起來更加活潑可愛。難怪才貌雙全的徐志摩也被她深深吸引,心甘情愿地愛上了她。
在倫敦期間,他們經常聚在一起探索文學、藝術和生活,在一起度過許多美好的時刻。然而,好時光并沒有持續多久,不久之后,林徽因跟隨父親回到了中國。1921年10月,林長民完成了在歐洲的考察和工作,帶著女兒林徽因回到北京。
時光飛逝,第二年10月,徐志摩也完成了劍橋大學的學業,踏上了回國的旅程。回到中國前夕,徐志摩的心里充滿了對劍橋的懷念和不情愿,在那里,每一片草葉、每一塊磚、每一片瓦片都承載著他青春的回憶和縈繞在他心頭的故事。
徐志摩首先在家鄉上海短暫停留,到年底,他迫不及待地想趕上他心愛的北京。當時,北京已經是一個充滿變化的地方。原來,林家已經決定了女兒林徽因的終身命運,并將她許配給了梁啟超的兒子梁思成。
徐志摩這次來正是為了這件事,他熱切期待著和林徽因一起回到倫敦繼續他們的學習和夢想。也許林徽因以前對徐志摩做出過這樣的承諾。后來,徐志摩突然遭遇不幸,去世了。林徽因去世的消息讓他傷心欲絕,無法接受這個殘酷的現實。
梁思成深切體會到妻子的痛苦,于是親自前往濟南處理徐志摩去世的善后事宜。他還帶來了林徽因手工制作的希臘式鐵葉花環,以表達對徐志摩的哀悼。
在北平舉行的追悼會也是由林徽因、梁思成夫婦和于尚遠共同組織的。他們以自己的方式向這位前朋友和知己告別。1925年,林長民不幸英年早逝,使林徽因悲痛欲絕。
得知此事,梁啟超立即給兒子梁思成寫了一封信。在信中,他指示兒子向林徽因轉達這一信息:“從現在開始,我會像對待自己的女兒一樣對待她,我希望她能以力量克服面前的困難。我希望她能夠鼓起勇氣,充分利用自己的才能,完成學業。”
1931年春天,林徽因不幸患上肺結核,搬到北平西郊的象山療養。正是在這段恢復期,她開始了自己的文學創作之路。
這位才華橫溢的女性在文學領域表現出了驚人的才華和能力,無論是詩歌、小說、散文還是劇本。她能夠輕松處理各種主題,每一件作品都被認為是杰作。
她經常在各種場合表達自己對文學的獨特見解,用犀利的語言和深刻的見解,經常讓北平的作家們感到驚訝,并贏得他們的深深欽佩和喜愛。在那個時代,許多女性詩人的作品往往局限于個人的情感世界,充滿了感傷,表達了個人的失望和悲傷。
雖然林徽因的詩歌也揭示了個人情感,但她能夠將這些情感提升為關于生命和宇宙的形而上學嘆息,其中蘊含著一些微妙的哲學意蘊。
林徽因的詩大多短小精悍,但也有一首為秋天寫的詩相對較長。也許是因為她當時患有的肺結核在醫療條件下無法治愈,她知道她的生命可能已經進入倒計時,就好像她提前進入了生命的秋天,剩下的時間不多了。
雖然她珍惜生命,但她從不魯莽地生活。相反,她以積極樂觀的態度面對生活,用詩歌記錄她對生活的感悟和對世界的熱愛。當我們回顧歷史,看到林徽因的迷人照片,我們會發現真正的美能夠經得起時間的考驗,穿越時空,觸動人們的心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