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張蹲在村口抽旱煙,手里的草帽被西北風吹得直打轉。“前兒還說趁著晴天搶插秧,這風刮得人都站不穩!”他望著田里歪歪扭扭的秧苗直嘆氣。
5月1日清晨,安徽北邊7個縣區的大風預警還亮著紅燈,樹梢被吹得嘩嘩響,貨車司機老李最怕這種天,方向盤都攥出了汗。
南邊可又是另一番景象,蕪湖的王大姐出門買菜特意揣了把傘。“天氣預報說江南局部有雷陣雨,咱莊稼人就怕這忽來的雨打壞了剛開花的棉花。
”她邊走邊嘟囔,遠處天際線果然泛著灰青色。同一天,省氣象臺的高溫提示又讓淮北的麥農繃緊了弦:27到32℃的日頭曬在灌漿的麥穗上,雖說催熟快,可萬一接著來場雨,麥粒可就要在穗上發芽了。更讓人捉摸不透的是未來幾天的天氣賬,合肥的天氣預報像坐過山車。
15天預報里,小雨、多云、晴天來回切換,巢湖的漁民老周看著手機直搖頭:“都說‘立夏看夏’,這么亂的天,今年的收成到底啥樣?”那邊亳州的天氣預報更叫人心里沒底,39℃的高溫預警掛在屏幕上,地里的玉米苗才剛破土,這么毒的日頭能扛得住嗎?
“清明前后種瓜點豆”的農諺還在耳邊,可眼下的天氣卻像脫韁的野馬。
皖北的大風刮得塑料大棚嘩嘩作響,菜農們凌晨就得起來加固;皖南的雷陣雨專挑傍晚下,剛晾出去的油菜籽又得趕緊收回來。有經驗的老農都說,往年五一還穿長袖,今年短袖都嫌熱,這“秋老虎”咋提前來湊熱鬧了?
爭議也在田間地頭悄悄冒出來,有人說這是氣候反常,得趕緊給莊稼補水;有人說老輩人靠天吃飯的法子該改改了,得多裝些灌溉設備。可擺在眼前的現實是,淮北的小麥再有半個月就該收了,30℃以上的高溫天曬得麥粒灌漿快,卻也讓收割時間變得緊張——萬一突然來場雨,到手的糧食可就保不住了。
皖南的茶農更犯難,明前茶早摘完了,可眼下的高溫讓夏茶芽頭長得快,偏偏雷陣雨頻繁,采摘時機稍縱即逝。數據不說謊,去年同期安徽平均氣溫才25℃,今年直接蹦到30℃以上。15天預報里,全省超過一半的日子有降水或高溫預警,這讓靠天吃飯的莊稼人心里直發慌。
“立夏不熱,五谷不結”雖說有道理,可熱過了頭、雨下得亂,反倒是種折騰,就像人吃飯,七分飽正好,撐著了反而傷身子。我個人覺著,如今的天氣就像個脾氣不定的娃娃,咱們莊稼人既要順著天時,也得備著后手。淮北的麥農該盯著天氣預報搶收,皖南的菜農得把排水溝再挖深些,不管是大風、雷雨還是高溫,提前準備總沒錯。
可話又說回來,這天氣越來越讓人摸不準,往后是不是該多學些科學防災的法子?
畢竟老祖宗留下的經驗是寶貝,可新的挑戰也得有新的應對招兒。末了還是那句老話,莊稼人的日子跟天氣緊緊拴在一塊兒,只盼著這陰晴不定的天能穩當些。麥收能順順當當,秧苗能好好扎根,等到秋收時倉里滿滿當當,比啥都強。
至于這越來越反常的天氣背后藏著啥門道,或許得咱們每個人都多留個心眼,畢竟保護好這片土地,就是護住了咱莊稼人的飯碗。麥收關鍵期撞上這天氣,后面會不會有轉機?沒人說得準,但眼下每一場準備,都是給收成上份保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